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图册
1 .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西汉统治者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分析可知,当时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选项C符合题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A排除;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采取的政策,B排除;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D排除。故选C。
2 .观察以下两幅图,促使“西汉初期”“西汉后期”封国范围发生变化的措施是
A.分封诸侯 B.设置郡县 C.实行郡国并行 D.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西汉初期”到“西汉后期”封国范围逐渐变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
3 .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削藩”——秦始皇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北击匈奴”——晋武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故A不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北击匈奴”与封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观察下方图示,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统治时期,半两钱开始在全国流通 B.①处对应的货币为五铢钱
C.到宋朝时,纸币成为当时唯一的流通货币 D.②处对应的时代应为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故B符合题意;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图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故A不符合题意;宋朝时流行的货币有铜钱、铁钱以及纸币。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图片可以看到“开元通宝”的字样,“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北击匈奴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北击匈奴不属于思想领域,B排除;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 .下图是某同学家收藏的一枚汉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是法定货币,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币制混乱,刀币、铲币等均有,故A不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圆形方孔半两钱是标准货币,故B不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币制混乱,刀币、铲币等均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五铢钱”“独尊儒术”等可知,题干研究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表格中没有涉及,A排除;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在表格内容中没有涉及,B排除;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没有体现“五铢钱”等内容,D排除。故选择C。
8 .下列叙述与如图人物相关的是
A.在位时期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
B.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位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D.派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汉武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符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A排除;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C排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D排除。故选择B。
9 .依据下图目录内容判断,该著作名称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传》
C.《汉光武帝传》
D.《魏武帝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巩固统治,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了边疆安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文物和遗迹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下图所示遗迹与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采取的措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
A.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
B.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D.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一,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维护其封建统治。故C符合题意;ABD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一是西周分封制,诸侯权力很大,可以拥有平民和土地,不用听从周天子调遣
B.图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秦朝分管监管的是太尉
C.图三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D.图四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三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统治者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项C说法正确。图一是西周分封制,受封诸侯须听从周天子调遣,故选项A说法错误;图二秦朝分管监管的是御史大夫,不是太尉,故选项B说法错误;图四中是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D说法正确。故此题选CD。
12 .下图人物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他们都( )
秦始皇 汉武帝
明太祖 乾隆帝
A.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B.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
C.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是开国皇帝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得科举考试培养的人才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乾隆皇帝是清朝时期著名的皇帝,他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加强了思想控制;A项符合题意;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是汉武帝的措施,B项不符合题意;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是隋唐之后的选拔官员的方式,C项不符合题意;乾隆和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都”,由此可知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四位人物的相同点,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识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和乾隆帝的政策措施,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13 .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14 .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右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秦始皇首创君主专制
B.汉武帝大一统
C.唐太宗贞观之治
D.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经济上:盐铁官营和统一铸五铢钱,增进财政收入。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集权。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的措施巩固西汉大一统的局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15 .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既爱情昂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所以答案选B。
16 .下图是某图书的目录节选,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图书名称的是( )
A.《周武王传》 B.《秦始皇传》 C.《汉武帝传》 D.《诸葛亮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符合题意;ABD项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故选择C。
17 .徐州,南秀北雄,从右图徐州云龙湖的美景可略见一斑。徐州古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她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时属于楚国。势力曾大到一度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下列哪项措施解决了这个棘手的大问题
A.设置内阁 B.兴办太学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了丞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对于西汉当时因为分封制导致的地方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的情况,采取了推恩令,以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18 .请根据下图中节目主持人的提示回答,所说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知识点。据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故答案为D。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9 .玉衣是汉朝皇帝和贵族死后的殓服。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如图所示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汉初中山靖王刘胜之墓,以下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汉初非常富庶,金缕玉衣已成为贵族普遍的陪葬品
B.汉朝初年,诸侯王实力膨胀,甚至僭越礼制
C.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聚敛财富
D.汉朝初年皇帝不作为,导致社会礼制混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缕玉衣出土于汉初中山靖王刘胜之墓”,体现汉朝初年,诸侯王实力膨胀,甚至僭越礼制。选项B符合题意;AD不符合史实,排除;C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20 .历史理解是一种重要能力。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判断出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了治国指导思想
B.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C.汉武帝强化了监察制度
D.汉朝的疆域版图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表格内容明显可以看出,中央管理的地方,郡和诸侯国的数量增多了,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地方郡国力量有所削弱。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监察制度、汉朝的疆域版图的状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1 .某同学整理的如下图所示的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很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ACD内容,故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 .使用微信、支付宝消费,取代了现场实物与货币交易,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加快了商品与货币流通,但这并没有否定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关于下图中货币的表述错误的是
A.①②的使用巩固了秦朝统一
B.③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④的使用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D.四种货币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秦朝时期的圆形方孔钱,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②是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有利于西汉经济的发展,故A项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③是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排除B项。④是欧元,欧元的使用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故排除C项。这四种货币的出现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本题可以使用排除解答。图二是西汉时期的五铢钱。由此可知含有②的选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即可得出。
23 .“汉武盛世”大型汉代文物展上出现了禄神兽像(下图),是汉代的祥瑞之物,既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区。影响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罗马帝国扩张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即汉朝的文物带有西方文化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住来的大动脉,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代文物带有西方文化特征,反映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上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 .下图所示的学习笔记空格处内容应是
A.尊王攘夷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D项符合题意;尊王攘夷是齐桓公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BC项是秦始皇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5 .下列人物中,为解决下图所示问题,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的是
A.主父偃
B.董仲舒
C.霍去病
D.司马迁
【答案】A
【解析】
依据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所给信息可知,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诸侯王所控制的人口和郡的数量都超过了西汉中央政府,诸侯势力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的大将;司马迁是历史学家,著有《史记》。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读懂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的涵义,西汉初期,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强大,他们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汉武帝不用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26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图示反映的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有关。汉武帝时期,王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统治,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接受建议,颁布“推恩令”,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因此只有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 .如果下图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中的抛物线可以看出①所处的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故选D。
28 .出现图1到图2西汉封国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恩令”的实施 B.盐铁官营的推行
C.和亲政策的实行 D.北方匈奴的败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西汉初期”到“西汉后期”封国范围逐渐变小,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封国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
29 .下图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B.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大军,匈奴使之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北迁到漠北,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图片反映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 .汉武帝解决下图反映问题的措施是
A.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罢黜百家 D.统铸五株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反映的是封国强大,威胁中央统治,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B符合题意;ACD项都与汉武帝有关,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31 .某班举行“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图文展。下列历史人物标号与事迹不相符的是
A.①统一六国 B.②建立西汉 C.③开辟丝绸之路 D.④巩固大一统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统治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③表述错误,故此题选C。
3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下图反映的是
A.西周对今西北边疆的管辖
B.秦朝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C.西汉对今西北边疆的管辖
D.魏晋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33 .依据下图指出西汉初年山东的行政制度的特点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郡”和“诸侯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剪除异性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产生了“王国”问题,由此可知,西汉初年山东的行政制度的特点是郡国并行制,C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34 .下图是汉代耧车的模型,耧车是当时先进的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冶铁工具
D.交通工具
【答案】B
【解析】
依据学生知识可知,耧车是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汉武帝时由农学家赵过创制。它的三个犁脚同时能播种三行,播种时以人或牲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挽犁,摇动耧车,种子顺耧脚撒入土中,日播一顷,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耘、收割,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选B。
35 .探究题
恩施市某学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的历史课本剧《秦始皇PK汉武帝》。现请你依据同学们搜集图片资料,结合同学们编演的秦始皇与汉武帝的PK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创盛世
材料二:巅峰对决
你的国家14年就灭亡了。朕在位时,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国力强盛,版图拓展,使我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把材料一左图中A、B所代表的的内容写出来。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一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控制?
(3)材料二中“朕建立第一个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材料二中“你的国家14年就亡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强大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它带给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5)学习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命运,小刚同学认为:就其措施的实质或作用来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站在小刚同学的角度来说明他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6)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概括指出这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1)皇帝、丞相
(2)建立刺史制度
(3)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4)秦的暴政即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
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利益出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5)都出于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的目的;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都不利于文化发展(答到任何一个要点)
(6)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左图是三公九卿制,AB分别是皇帝、丞相。
(2)根据所学,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根据“朕建立第一个国家”可得出这是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其特征可根据所学概括得出主要包括,权力高度集中,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等。
(4)根据所学,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具体表现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本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根据所学从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利益出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等角度理解。
(5)根据所学,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焚书坑儒的影响进行理解,可得出二者都出于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的目的,同时二者也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都不利于文化发展。
(6)根据所学,秦汉是大一统时期,因此二者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大一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