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1: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图册
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周朝、西汉、秦朝
C.商朝、东周、三国 D.东周、秦朝、三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之后是①商朝,②秦朝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③三国时期,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2 .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3 .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齐、唐
B.梁、北魏
C.吴、隋
D.陈、宋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①处为吴;②处为隋。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 .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A.张骞通西域示意图
B.北民南迁示意图
C.三国鼎立示意图
D.诸侯争霸示意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洛阳、成都、建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据此分析C符合题意。ABD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5 .下图中的诗句是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局面的描写。当时主要军阀有
①袁绍
②曹操
③孙权
④刘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 .下图描绘的内容各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 )
A.三顾茅庐
B.投鞭断流
C.烽火戏诸侯
D.退避三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刘关张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三国的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他与张飞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 .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
A.①魏、②吴、③蜀 B.①蜀、②吴、③魏
C.①吴、②蜀、③魏 D.①魏、②蜀、③吴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定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因此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魏蜀吴。D正确;ABC与事实不符,ABC错误。综上故选D。
8 .下图所示战役( )
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不在“三国时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9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请在图中空框中补填正确的朝代( )
A.西周、西汉、三国 B.三国、隋朝、唐朝
C.西汉、明朝、南宋 D.隋朝、唐朝、北宋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显示的是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故A符合题意;三国位于秦汉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西汉位于东周和秦朝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隋朝位于东周和秦朝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识读下图所示的战争示意图,指出此次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中“官渡”、“曹军”、“袁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与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的形成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 .图卡片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三国鼎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片显示的战役信息是赤壁之战,根据所学可知,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46年商朝的属国周国联合其他小国讨伐商纣王的战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赤壁之战之后。故选C。
12 .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 )
A.炎黄战蚩尤 B.春秋争霸 C.秦统一全国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干盗书”是赤壁之战前周瑜使用的反间计;“连环计”为赤壁之战运用火攻做准备;“黄盖诈降”使东吴兵马更有利于接近曹军使用火攻;“火烧战船”是赤壁之战的精彩过程,这四张图都反映了赤壁之战前的准备工作或大战过程,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不符合图片含义所以排除。故选D。
13 .与下图反映的局面形成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官渡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A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14 .观察下图,哪一人物与此无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国是曹丕建立的,吴国是孙权建立的,蜀国是刘备建立的,由此可知,图片内容与曹操无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 .古今地名的变化也能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下面选项与图表中①②对应正确的是
A.南京 建康 B.洛阳 咸阳 C.长安 南京 D.西安 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都城镐京在今西安附近,三国时期吴国都城建业在今南京,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 .下图所示形势是 (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漠北战役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中显示的“曹军”“孙刘联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在赤壁与孙刘联军激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下图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是
A.曹操均取得了胜利 B.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D.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所反映的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二者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B正确;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排除A;官渡之战不在长江流域,排除C;官渡之战与诸葛亮无关,排除D。
18 .下列示意图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指的是位于北方的魏国,位于东南的吴国,位于西南的蜀国,因此C正确。ABD不符合史实,ABD错误。综上故选C。
19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阶段②是在魏国建立后到隋建立之前的时间段,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
20 .某校7年级1班要举行“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图片”展,要求配上历史人物的相关介绍。下列历史人物标号与相关介绍相符合的是
①汉高祖建立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文帝是历史上节俭的典范
③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④曹操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在赤壁之战中大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经济凋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①符合题意;汉文帝是西汉初年的皇帝,为了恢复经济,他十分节俭,是历史上节俭的典范,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封建国家,是千古一帝,但他有实行暴政,所以又是暴君,③符合题意;曹操虽然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但是在赤壁之战中大败,④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21 .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魏、蜀、吴、西晋、东晋
B.魏、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魏、西晋、东晋
D.蜀、魏、吴、东晋、西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317年东晋建立。所以,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魏、蜀、吴、西晋、东晋。故选A。
22 .下图中的诗句是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局面的描写,当时北方军阀主要有
①袁绍②曹操③孙权④刘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当时北方军阀主要袁绍、曹操,故①②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3 .下图为三国鼎立形势简图,下列国家名称与序号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①-蜀国②-吴国③-魏国
B.①-魏国②-蜀国③-吴国
C.①-吴国②-蜀国③-魏国
D.①-吴国②-魏国③-蜀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史称吴国。B符合题意,ACD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须要熟记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24 .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战死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官渡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 .《赤壁》(见下图)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除赤壁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以下中国古代史上的战役中,属于发生在公元3、4世纪之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但它发生在公元前208年,不符合题意时间;长平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符合题意的只有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考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点评:本题稍有难度,考查学生对历史上著名战役的时间和特点的归纳,掌握相关战役的知识点。
26 .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曹操、孙刘联军、火攻”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故D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役,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27 .观察下图,为它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魏蜀吴的更替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吴国统一天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D项符合题意;魏蜀吴三国政权并立,而不是更替的过程,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形成的是三国鼎立局面,而不是吴国统一天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28 .下面示意图中,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B符合题意;ACD图片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29 .下列各图最能反映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其中曹魏在北方,蜀汉和孙吴分别在西南、东南。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0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反映了当时政权的分立;东晋和前秦的并存反映了政权的分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综上所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符合四幅图片的主题。故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指的是远古居民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 .如图是统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目录, 如果你想了解“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故事,应该在哪节课中查阅?
A.第16课
B.第17课
C.第18课
D.第20课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故事出自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故事可以16课中查阅,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2 .下图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长安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B项是吴国的都城;C项是蜀国的都城。故选D。
33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图中①代表的内容(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
公元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战役,排除B;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故选D。
34 .下图所示材料中曹操的壮志是:
A.废掉汉献帝
B.消灭袁绍的势力
C.建立魏王朝
D.南下统一全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当时曹操在经过了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而后他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北方。在河北昌黎有感而发而作。反映了他想要统一全国的豪壮野心。D正确。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终身未称帝,因此AC史实错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已经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因此B时间错误。
35 .找一找:下面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误都找出来!
【答案】本题共有八处错误:(1)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2)蜀国“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年”;(3)吴国“孙权称帝,都城赤壁”。 也错了。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建业。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三国鼎力的知识。曹操并未称帝,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都城健在洛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了蜀国,定都程度;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后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