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图册
1 .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王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镰刀斧锤星旗的降落宣布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旗升起体现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变化。苏联解体对于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图片不能说明苏联发展的历史,排除A;图片没有美国的国旗,不能分析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排除B;世界格局多极化涉及日本、中国和西欧国家联合等,排除C。故选D。
2 .右图漫画为《苏联消耗华约成员的粮食》,漫画反映了体型巨大的“苏联巨人”吃掉了瘦弱的华约成员国的“晚餐”。漫画的主题可能是( )
A.帝国主义对苏联实施封锁 B.苏联已控制华约各国的经济命脉
C.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D.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华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
体型巨大的“苏联巨人”吃掉了瘦弱的华约成员国的“晚餐”说明苏联侵害了华约成员国的利益,这是苏联模式弊端暴露的表现,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体制弊端的暴露,不是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华约建立之前苏联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
3 .导致下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苏联模式的固化 D.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苏联,1964到1982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苏联模式的固化,国民经济发展放缓,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故C符合题意;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在1918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1921年,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下表显示苏联经济增长率(年平均,%)
A.苏联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B.苏联模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1964-1982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所以表格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C符合题意;ABD项表格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5 .下侧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两图意在抨击
A.农业集体化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片面发展带来的恶果,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两幅漫画抨击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D;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A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经济均衡、健康发展与漫画"片面的经济"这一主题不符,故排除B、C;所以答案选D。
6 .下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A.二战的结束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柏林墙坍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行统一的历史史实,C符合题意;图片没有涉及二战的结束,A排除;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B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图片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C。
7 .下表是1954~1958年,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统计表,下列对该表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谷物产量(万吨) 年均增长率 农业产值增长率 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
1954 8 560
1958 13 470 12% 9.2% 82%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赫鲁晓夫改革。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信息“1954~1958年,苏联农业生产状况”和图表中信息可知,在这一时间段苏联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段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在农业上实行了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等措施,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
8 .如下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法西斯国的侵略扩张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柏林墙倒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西斯国的侵略扩张,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B排除;东德不是亚非拉国家,C排除。故选择D。
9 .下图史实的主要成因是( )
A.改革的失败 B.苏联的干涉 C.美国的插手 D.制度的落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A符合题意;苏联的干涉不是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成因,B排除;美国的插手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成因,C排除;制度的落后不是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成因,D排除。故选择A。
【点睛】
10 .如下图是小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用的材料。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 )
A.法国从专制到民主 B.美国从分裂到统一
C.日本从封闭到开放 D.苏联从崛起到衰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可以看出最适合该图的名称是苏联从崛起到衰亡。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联,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赫鲁晓夫上台,他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局面。1991年底,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ABC项与图片人物无关,排除。故选择D。
【点睛】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1 .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由图可知(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C.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D.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上“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苏联模式”等信息,可见苏联在东欧国家中强行推广自己的苏联模式,据此推知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B正确。题干图片没有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A排除;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是北约与华约先后建立,题干没有体现,C排除;题干主旨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排除。故选B。
12 .下图漫画中反映的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造成思想混乱,导致了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漫画关键词“多党制、私有化”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政治领域,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造成思想混乱,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最终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一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八位人物,反映俄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历程,即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选项A符合题意;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列宁时期,苏俄还没有与美国两极对抗;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 .与下面图示有关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苏联
D.法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所以与图片相关的国家是苏联,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5 .下表是有关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表述,其中史实与结论不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革命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模式的失败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19世纪至20世纪国际工人运动的掌握情况。
【详解】
依据题文,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当时只有苏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的标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各国、中国等纷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的结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点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16 .下表的内容与社会主义运动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
史实 结论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巴黎公社革命 第一次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它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因此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①③,B项符合题意;而②英国宪章运动是第一次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④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能说明社会主义遭遇了挫折,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 .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单元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俄国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故题干结构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故A符合题意;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和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与结构示意图内容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民族解放运动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 .某同学在整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这一内容时,自制了一张学习小卡片。其中出现的错误有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是欧洲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错在早期两字上,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卡达尔改革发生在匈牙利企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错误的地方有3个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
19 .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A.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解体 B.①以工代赈②苏联解体
C.①农业集体化②苏联解体 D.①1936年新宪法②苏联解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发展的认识,观察题目的结构示意图,时间是1921年-1925年,苏俄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因此①处填写新经济政策,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苏联进行了改革,到20世纪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用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此,②处填苏联解体,本题选A。
20 .适合填入“ ”处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农奴制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苏联模式,故D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是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B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 .导致下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之前苏联的国家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因,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苏联解体各种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不要混淆知识点。
22 .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观察下图漫画,请你判断漫画中的人物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之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允许多党制存在,允许“多元化”思想存在,推行外交“新思维”,从而使国家权力分散,人民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当时苏联的执政党是共产党,图中的斧头、镰刀是苏联共产党的标志,破碎表示不复存在,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人物就是戈尔巴乔夫,故选D。
考点: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3 .如下图中手持玉米的是前苏联某位领导人,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人物,此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内容之一是鼓励支持广泛种植玉米,故选项C符合题意;列宁改革的时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改革是牺牲农业为工业服务,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 .苏联的某位领导人针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这位领导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是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5 .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1960—1965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1965—1970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C.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1980—1985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60—1965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A符合题意;1965—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故B不合题意;虽然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但勃列日涅夫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故C不合题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1980—1985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6 .下表是1966~1980年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表,下列对图表信息反映问题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A.斯大林开创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B.赫鲁晓夫推广农业改革,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C.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与美国争霸,导致经济发展放缓
D.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政治领域,使苏联经济发展持续放缓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解题思路:表格反映了1966~1980年苏联经济发展呈现趋缓的态势,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斯大林开创苏联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1956~1964年,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C项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的重点是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域,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27 .笔记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战后世界格局变化 B.和平与发展
C.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D.经济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信息“杜鲁门义”“德国分裂”“赫鲁晓夫改革”“欧洲联合”“社会保障制度”“万隆会议”等可知,这其中包括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所以C项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能全面根据其主题。故C符合题意;战后世界格局变化,表述不明确,没有说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故A不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讲的就是经济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 .将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改革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孝文帝改革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②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9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5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人物、场面,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是戈尔巴乔夫发表的电视讲话。结合课本所学,1991年12月25日,苏联左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情景。同时苏联的国旗降下,升起了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多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D项符合题意。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0 .如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A.雅尔塔会议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1989年,“柏林墙”坍塌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柏林墙坍塌》图片”,依据题干信息:“柏林墙坍塌”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行统一的历史史实。故选C。
31 .某同学搜集了与下面史实相关的资料,准备制作一个复习专栏。如果为专栏归纳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B.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D.苏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推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壮大起来;故C符合题意;七十七国集团体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故B不符合题意;1917年到1922年,是苏俄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料包。以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苏联顾问与斯大林模式移植东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苏联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移植到东欧各国,这一模式的优点和弊端也被移植到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挫折;根据《毛泽东访问苏联》和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中苏两党两国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由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访问苏联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何在?
(2)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2)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不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是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2)根据材料三 “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
(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不与中国建交)。
34 .读图回答问题(15分)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其中领袖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外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图一组)
材料二:(图二组)
对此次领袖外交,西方新闻界称作是 “改变世界的一周” 对此毛泽东却说“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海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
材料三:(图三组)分别为应联合国要求,中国向海地派出了第一支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警察部队;中国赴刚果维和医疗分队;南京女警戴铭赴科索沃维和
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的领袖外交是在什么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具体的外交成果?结合材料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此次领袖外交有什么意义?(7分)
②材料二的领袖外交有什么外交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变世界的一周”的含义?(6分)
③材料三得出那些结论?(2分)
【答案】(15分)①外交政策:一边倒(1分)
实际成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以后又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分)
意义: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政权的巩固;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全分)
②成果: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双方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推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2分,每点1分,任意两点即得全分)
含义(尼克松访华意义):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推动中国出现又一个建交高潮;(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全分)
③新时期的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点1分,共2分,任意两点即得全分)
【解析】
试题分析: ①本题主要才查新中国成立之初指导毛泽东外交的政策,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为了不使自己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毛泽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取得了实际成果,主要有: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以后又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意义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政权的巩固;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
②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外交成果。主要成果有: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双方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推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改变世界的一周”含义是含义(尼克松访华意义):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推动中国出现又一个建交高潮。
③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外交事业的发展
35 .填入下表横线处的应是
______最高领导人 在任期限
______________ 1953年—1964年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982年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984年
A.美国 罗斯福 B.苏俄 列宁
C.苏俄 赫鲁晓夫 D.苏联 赫鲁晓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战后苏联领导人的内容。由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可以看出:该表格主要列举的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中,在1953年—1964年执政的是赫鲁晓夫。故答案选择: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