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1: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册
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图中胡人的服饰汉化以及汉人的饮食胡化,说明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往,排除B;图片也不是反映的国家统一,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故选A。
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展示的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是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ACD排除。故选B。
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王星改革 C.八王之乱 D.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指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A不符合题意;王星改革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因可转化为果,果可转化为因。……一切历史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的支配。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一张有关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卡片。结合所学,①处的历史事件是
原因 过程 结果
北方民族大交融局面的出现 ① 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A.分封制 B.商鞅变法 C.赤壁之战 D.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选项D符合题意;分封制实行是巩固周朝初期的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小明同学搜集以下图片,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涉及多个政权并立,当时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C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没有体现,排除;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三国鼎立”中的政权分立,B排除;图片内容没有涉及科技进步,D排除。故选择C。
6 .在下列四张北朝更替情况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点睛】
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7 .下面的线路图反映出
A.军阀割据连年战乱 B.三国鼎立势均力敌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五代十国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迁都路线“平城——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ABD项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
8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西晋、北魏
B.西汉、东汉、北魏
C.蜀、西晋、南魏
D.蜀、西夏、南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朝代更替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蜀,因为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并立,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②是西晋,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③是北魏,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示意图信息—“220年魏、222年吴”“东晋”“东魏、西魏”,判断历史事件所指—“蜀、西晋、北魏”。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9 .对于下图中的信息解释正确的( )
A.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统一
B.有利于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民族间文化交流
D.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少数民族内迁的知识,从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这促进了民族交流,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10 .下列图表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丝绸之路 D.忽必烈改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图片及表格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汉族服饰和鲜卑族服饰以及鲜卑姓改为汉姓”,这反映的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11 .下图是小史同学的读书笔记,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C.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因此,题干小史同学的读书笔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D项正确;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变法,秦始皇巩固统一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发生在秦汉时期,均与题干读书笔记“494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 .如下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被称为( )
A.三国 B.南朝 C.北朝 D.南北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C正确;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排除A;南朝使者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排除B;示意图只体现北朝,没有南朝,排除D。故选C。
13 .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2021年春季,李华和同学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以“读历史 游三晋 爱家乡”为主题的项目性学习。李华进入山西博物院的民族熔炉展厅,在“平城时代”单元,他看到以下文物并做了图像和文字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A.与云冈石窟属同一时期的重要文物 B.见证了北魏平城时代的繁荣
C.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 D.见证了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平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可知,它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社会状态,所以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无法得出,可排除;C项内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故选B。
15 .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人食用烧烤食品》《胡人牛耕图》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D符合题意;ABC项图片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6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②的时间段是公元220年-58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对应的是①,A排除;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时期,对应的是④,B排除;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对应的是③,D排除。故选B。
17 .下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西汉政权的建立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迁都城”、“讲汉话”、“改汉姓”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因此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秦始皇巩固统一、西汉政权的建立等都与题干“迁都城”、“讲汉话”、“改汉姓”等内容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
18 .可以通过下图所示内容可以了解到 ( )
A.促进了北魏统一北方
B.消除了北方各民族的矛盾
C.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D.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汉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的内容反映了孝文帝下令北魏人必须使用汉语,可知反映的是魏孝文帝的改革。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项符合题意;北魏早在孝文帝改革前就统一了北方,北魏最终没有统一全国。A项不合题意;北魏统一了北方,基本平息了北方战事,但不能肯定的说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没有战争。B项不合题意;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9 .图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下列事件最为关联的是
A.秦朝商鞅变法 B.汉代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宋辽澶渊之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汉人胡食画和鲜卑人乐俑图反映的是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 .如图,主题栏填写较为合理的是
A.宋金对峙与社会变化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宋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D.对外开放与民族危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打进了民族交融,宋和辽的和战,南宋和金的和战,这些史实融合到一起,就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宋金对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故A不符合题意;宋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个主题没有体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晚清时期是被迫对外开放与民族危机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 .七年级王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对该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王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因此该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项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时期,A排除;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排除;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排除;故选D。
22 .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D正确;ABC与题干出土文物描述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D。
23 .下图揭示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国家分裂
B.道教盛行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魏晋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来往密切,使得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相互融合,民族交融加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 .小历在整理课堂笔记时,缺漏了部分内容,你觉得下列最合适填入图中?处的是
A.开发了江南地区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
D.实现了三国鼎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北魏统一的是北方,故AC不符合题意。实现了三国鼎立的是魏蜀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 .下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生活习俗的变化。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汉人制作蒸馍与烙饼和少数民族人民采桑图片。结合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北方地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6 .历史活动课上小明向同学们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判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1“官渡之战”、图2“三国鼎立示意图”图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图4“北魏帝王出御图”结合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故选B。
27 .下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组家具,最初被叫做“胡床”,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民族交流对汉族的影响
C.民族矛盾尖锐 D.民族文化冲突不可协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胡床……少数民族的坐具……传入内地”可知,这是民族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汉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是说民族文化的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文化可互相借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 .有关下列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代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水平 B.图二见证了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图三是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 D.图四反映了西夏制瓷业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3中,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官员穿汉服,是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故C符合题意;图一代表商代青铜制造水平,图二见证了汉代雕塑艺术水平,图四反映了辽政权制瓷业高度发达,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 .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单元主题,与下图目录相关的单元主题应是
目录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统一国家的建立第 B.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繁荣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0 .如图是太原出土的北齐徐显秀墓的一个壁画。小高同学发现了一个细节:“有个小哥居然背着马扎!”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课下了解到这个马扎在当时叫“胡床”,并搜集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习俗影响了汉族 B.徐显秀生活太奢华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晋朝人不喜欢胡床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灵帝、洛阳贵族,在当时均是汉族代表,他们使用“胡床”,说明内迁各族的习俗影响了汉族,故A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徐显秀的生活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不是说他生活奢华,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内迁各族的习俗影响了汉族,故C不符合题意;晋朝也喜欢胡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1 .某中学同学登陆山西博物院网站,观览网上展厅“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张明同学截图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作了相关记录。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文物图片 文物信息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西南司马金龙墓。屏风板面自上而下分四层,每层划分区间,呈现出独立或连续的列女古贤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题和题记。故事和文字内容多取材于《列女传》、《孝子传》、《韩非子》、《诗经》、《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文献。 司马金龙为东晋皇室宗亲,随父司马楚之降附于北魏,深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妻钦文姬辰,源氏,鲜卑人,夫妇合葬于山西大同。 ——摘编自山西省博物院文物介绍

A.提供了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B.说明了北魏结束分裂统一北方
C.展示了北魏漆器工艺的水平十分精湛 D.突显了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内容”属于一手史料,是研究北魏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魏统一北方,B排除;材料未涉及北魏的漆器工艺水平,C排除;北魏绘画艺术水平高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A。
32 .比较下侧两幅图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处,下列改革措施中与这一差异关系最为密切的

A.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 B.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陶俑带冠,左衽衣,表明是官员或文化者的身份;北魏时期的陶俑,是右衽衣,是侍从,可见,两者是北魏时期,服饰是汉族服饰,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故D符合题意;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3 .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
A.氐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羌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4 .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下图中划斜线部分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氐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图中划斜线部分是黄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图中划斜线部分”是解题的关键,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5 .阅读下列示意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示意图(部分)
(1)将下面的叙述补充完整。
A末年,我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后经过争战,进入三国时期。266年,B建立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后被匈奴所灭。北方陷入割据,南方东晋政权成立,后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之间进行了一场C,前秦大败,政权瓦解后北方再次分裂。439年,D统一北方。而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王,南朝第一个政权E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
(2)写出B政权的建立者和E政权的都城
材料二
材料三
(3)材料二中的“帝”是谁?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他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答案】(1)A:东汉;B:司马炎;C:淝水之战;D:北魏太武帝拓跋焘;E:刘宋。
(2)B:洛阳;E:建康(今江苏南京)。
(3)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加快了北魏政权的民族融合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征:民族融合逐渐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详解】
(1)A: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B: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
C: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三十万左右)前秦军。
D:根据所学知识,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E:公元420年,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建立刘宋政权,刘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
故本题各空答案为:A:东汉;B:司马炎;C:淝水之战;D:北魏太武帝拓跋焘;E:刘宋。
(2)B: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
E:根据所学知识,公元420年,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建立刘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故本题各空答案为:B:洛阳;E:建康(今江苏南京)。
(3)皇帝及改革:依据材料信息“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时期下的诏令,所以材料二中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影响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缓解阶级矛盾和产生的民族矛盾,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征: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该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带着劳动技术迁入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不同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