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图册
1 .能反映以下三幅图片共同主题的是( )
封臣宣誓效忠 劳动中的农奴 中世纪的大学课堂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封臣宣誓效忠”“劳动中的农奴”“中世纪的大学课堂”,结合课本所学可知,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这样西欧确立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西欧庄园中,庄园的居民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农牧在庄园中劳动;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最美的花朵”。由此可知,三幅图片都反映的封建时代的欧洲。C正确;ABD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2 .上课记笔记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下图为小军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大化改新
B.西欧庄园
C.大学兴起
D.自治城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由此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大学兴起,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 .如图是英王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期间颁布的一系列特许状的节录,下列选项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中世纪城市通过武力争取自治 B.市民阶层发展为新兴资产阶级
C.国王将获得自治城市的拥护 D.自治城市完全摆脱领主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英王亨利二世颁布的一系列特许状,让沃灵福德市民获得自己管理行会的权力,维护了自治城市的利益,城市有了很多自治权。他的这种行为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拥护。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国王赋予自治城市权力,没有涉及到新兴资产阶级、没有提到领主。ABD排除;故选C。
4 .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处应该填写
A.城市的兴起
B.农业的发展
C.科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导致10世纪西欧出现了的现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长篇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加,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重新兴起发展。A项符合题意;图片中还有商业贸易的发展,B项不合题意;CD两项图片没有涉及到,不合题意,故选择A。
5 .下列组图反映的探究主题是( )
A.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B.西欧庄园制度
C.西欧大学兴起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组图反映的探究主题是西欧城市的兴起。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如法国的巴黎。城市为了争取自治和自由,同国王或封建主不断进行斗争,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题干图片没有关系,排除,故选D。
6 .阅读下图,材料表明林肯城
A.封建割据势力逐渐增强 B.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
C.完全摆脱了国王和贵族的控制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城市政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西欧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可知林肯城是一个获得了特许状的自由城市。因此材料表明林肯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选项B符合题意;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A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贵族的控制,C排除;中世纪西欧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7 .巴黎圣母院被雨果比喻为“石头交响乐”,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其特点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顶、塔楼等所有顶端都筑造尖塔。C图示为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属于同一风格,故C项正确;A图示为中国故宫,故宫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错误;B项图示为万神殿,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错误;D项图示为麦加大清真寺,中间方殿是麦克白神庙,是伊斯兰教圣地,是伊斯兰风格建筑的典范。错误。
8 .人们习惯将欧洲的中世纪称为是“黑暗时代”,然而,这个时代却结出了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如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为传播宗教的需要 B.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
C.为宣传无神论需要 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中世纪中晚期,城市重新兴起,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大学产生了,故D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有为传播宗教的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大学并没有完全摆脱教会的控制,故B不符合题意;无神论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明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主题应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奴隶制种植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领主雇用少地或无地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据小明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判断,卡片主题应是租地农场,B符合题意。ACD项图片内容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理解与识记租地农场的相关史实。
10 .观察如下示意图,以下认识合理的是
A.欧洲旧的城市开始复苏 B.中世纪西欧地区的教育出现新气象
C.西欧城市形成市民阶层 D.欧洲大学课程设置受基督教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图中所示大学分布情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所以B项符合题意;图中只有涉及到大学分布,未提及城市复苏,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西欧城市形成市民阶层未在题干中体现,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能反映欧洲大学课程设置问题,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1 .下图中书籍比较准确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下列关于这些“基本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大学的课程设置不会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
C.为了维护教皇权威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D.罗马教皇和国王对巴黎教师行会态度相反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A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B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故C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主”指的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所以这枚校徽体现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影响。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C项表述错误。所以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3 .14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
A.手工行会
B.庄园经济
C.圈地运动
D.租地农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14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租地农场。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 .图是从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奠定了近代西欧的教育体制
B.中世纪大学建立了学位制度
C.封建庄园发展的推动
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0世纪前后,在西欧一些交叉路口、商业集市和旧的城市遗址逐步形成了城市,这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相对的自治共同体。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开始传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的气象——大学兴起,被誉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5 .下表是某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对欧洲大学历史的介绍这些介绍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学校名称 牛津大学 巴黎大学
建立时间 11世纪晚期 12世纪期
发展历史 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到12世纪初,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校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到12世纪初,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校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A.深受教会影响 B.脱离国王管辖
C.提倡言论自由 D.开设多种课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1世纪”“12世纪”“牧师”“教堂”等可知欧洲大学与教会有关。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牛津大学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因此反映了教会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A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也没有涉及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B排除;题干内容没有涉及言论和课程的设置,CD排除。故选A。
16 .某同学在研究中世纪欧洲历史时做了如下笔记,其记录的内容可能是中世纪( )
A.城市的兴起 B.基督教会的发展 C.大学的兴起 D.庄园经济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C符合题意;城市兴起不符合材料“最美丽的花朵”,排除A;基督教会属于宗教领域,不和材料“教师”的信息,排除B;西欧庄园9世纪开始形成,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排除D;故选C。
17 .下面是某同学的研究资料摘录,他所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B.中世纪教会势力的发展
C.中世纪庄园的兴起 D.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题干中的博洛尼亚可知指的是第一个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再由之后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突破教会的思想文化控制,可知,指的是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故D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城市的兴起,故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教会势力的发展,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庄园的兴起,故排除C。
18 .小明同学对欧洲大学的兴起非常感兴趣他搜集了以下资料卡片。该资料卡片不能反映
A.大学有免赋税特权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大学有司法特权 D.大学有教育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
在资料卡片中未涉及到大学有免赋税特权的内容,所以A项符合题意;卡片中的“主要研习神学”等可判断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卡片中的“……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等可判断大学有司法特权,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卡片中的“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可判断大学有教育自主权,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9 .如图是中世纪巴黎大学医学课的情境,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的人才为它服务,大学应运而生
②中世纪的大学是联合体,后来逐步发展为教育和研究机构
③当时人们不喜欢上大学,大学发展不起来
④大学学生毕业后在各地从事教学活动,传播、交流知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对知识的需求增加,教会研究和传播神学的需要,西欧大学兴起,故③错误,①符合题意;中世纪的大学是学生组织之间或学生组织与教师组织之间的联合团体,后来逐步发展为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学学生毕业后在各地从事教学活动,传播、交流知识,故②④正确。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20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的花朵”,下列与中世纪大学无关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大学,B符合题意;ACD项大学都是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时期建立的大学,排除。故选择B。
21 .由如表的内容可知
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文法、修辞
逻辑
算数、几何、天文
音乐
专业课程 法学
医学
神学
A.课程设置反映了杜会发展的需求
B.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历史悠久
C.专业课程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D.基础课程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可知,大学的基础课程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这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没有涉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历史悠久,B排除;当时西欧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因此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C排除;表格内容与伊斯兰教无关,D排除。故选择A。
22 .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梳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学,如果为此确定一个话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D.“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当中“11世纪”“创办教会学校”到“12世纪”“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再到“13世纪”“大学的自治地位”等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C项符合题意;“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笔记中没有涉及,A排除;“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笔记中没有体现,B排除;笔记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D排除。故选择C。
23 .下图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照片,与牛津大学一样诞生于中世纪的大学课程一股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下列属于基础课程的是( )
A.文法 B.医学 C.神学 D.法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进人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24 .下列各项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促使城邦人人权利平等并参与选举
B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促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 中古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反映了城市心态的市民文化兴起
D 马可波罗访华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反映了城市心态的市民文化兴起,C搭配正确,符合题意。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但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妇女等被排斥在外,A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不符合题意。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的是郑和下西洋,D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5 .下图为《中世纪大学课堂》的场景,中世纪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有
A.天文
B.神学
C.医学
D.法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然后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进人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中世纪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有天文,A项符合题意;神学、医学、法学都属于专业课程。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6 .列宁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走上了封建社会,故A对应错误;古代西欧城市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项对应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故C项对应错误;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 波罗来华和《马可 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故D项对应正确。所以ABC项均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27 .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B.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C.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D.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C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A项表述错误;巴黎和伦敦是新兴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伦敦并不是最大城市,B项表述错误;西欧城市是商品经济已经出现,所以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对此谚语理解明显错误的是( )
选项 城市发展概况
A 城市居民拥有更多自由发展机会
B 城市完全摆脱国王控制实现自治
C 农奴进城住满 101 天可获得自由
D 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争取自治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欧洲城市的复兴是从十世纪开始的,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手工业者和商人,这些脱离了农业生产的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但城市的土地还是属于封建领主的,所以市民阶级为取得城市的独立与封建主进行的斗争贯穿了欧洲城市早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争取自治,城市居民获得了自己的权利,城市居民拥有更多自由发展机会,只要农奴逃到城市里居住超过101天,他就是自由的了,即使他的主人也不能再抓他回去,这就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语的由来,ACD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城市完全摆脱国王控制实现自治说法是错误的,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9 .《欧洲中世纪简史》一书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中古欧洲的社会状况,其中对中世纪大学会重点介绍的是
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B.巴黎大学牛津大学
C.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
D.莫斯科大学东京大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世纪大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高等学府,A项不符合题意;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典型代表,B项符合题意;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是现代社会的大学的典型代表,C项不符合题意;莫斯科大学和东京大学是当今社会的大学的典型代表,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0 .小明同学利用时间轴梳理了封建时代的西欧发展情况,与时间相对应的事件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庄园出现的时间是公元9世纪;中古西欧城市出现的时间是公元10世纪;西欧封建君臣制度出现的时间是公元11世纪;中古西欧大学的兴起是在公元12世纪。所以ABC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对应正确,故选D。
31 .12—13世纪欧洲大学兴起,法学与神学一样成为大学重要的课程,学校中对罗马法的研究盛行一时。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西欧城市经济的复兴
C.希腊罗马时代传统教育的影响
D.罗马法的思想深邃、体系完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大学里法学与神学一样成为大学重要的课程,学校中对罗马法的研究盛行一时,这正是西欧城市经济的复兴造成的,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2 .下图所示的“特许状”一般由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获得“特许状”意味着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获得经济独立
C.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权 D.获得政治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城市居民积极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C正确,ABD排除。故选C。
3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世纪德国有句谚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是按照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城市住满101天,就取得自由民的身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世纪封建主剥削农奴的方式有哪些?
(2)西欧城市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自治权?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封建庄园衰落、西欧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述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影响
【答案】(1)缴纳租税(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缴纳份地继承税);承担劳役;限制农奴人身自由;(任意两点即可)
(2)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任意两点即可)
(3)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直接原因:有手艺的农奴大量逃亡,他们和商人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最初的城市 ;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同意在自己的领地建造城市)
(4)商业的繁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为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城市兴起了反映新的世俗生活观念的市民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封建主剥削农奴的方式有缴纳租税,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缴纳份地继承税;还要让农奴承担劳役;限制农奴人身自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方式获得自治权,例如法兰西的琅城起义,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封建庄园衰落、西欧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手艺的农奴大量逃亡,他们和商人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最初的城市;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同意在自己的领地建造城市。
(4)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使得商业的繁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为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城市兴起了反映新的世俗生活观念的市民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3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异同点。
(2)索邦神学院兴起于法国中心城市,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①出现的必然性相同:既与各国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又与各自封建经济的相对发展方向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有比较大的关系。②地位变化上相同:都逐渐失去自治地位书院被朝廷控制中世纪大学被教会控制。③类型相同:都是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机构。④教学方法上相同:都重视学术讲演、研究探讨和学术问难在学术研究上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⑤办学精神相同:都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开放性、研究性。不同点:①出现的背景环境不同:书院以新儒学的面目出现在远离城市喧闹的古山古水中。而中世纪大学产生在商业城市中。②与官方的关系不同:中国的书院一直得到政府支持。而中世纪大学与教会不断斗争为大学的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特权。③办学目的不同:中国书院的办学目的是立足伦理培养读书人的圣贤人格。而中世纪大学的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新兴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④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书院从伦理政治角度出发把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寻找理论依据作为目的。而中世纪大学则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设立实用科目为了帮助城市的新兴市民阶级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⑤管理体制不同:书院的机构比较简单管理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少。而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相比之下比较复杂。⑥课程不同:书院主要学习“五经”也就是原典的复归与阐发传统儒学伦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而中世纪大学主要传授专业知识注重传统“七艺”的继承与发扬此外还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等。⑦学位制度不同:中国的书院只是单纯的学习并没有学位制度。而中世纪大学已建立学位制度。
(2)许多西欧城市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城市自由和自治环境,促进了大学的兴起。
【解析】
【详解】
(1)此题属于中外教育历史的比较。在回答此题时,首先分好比较的维度,之后再将其进行比较。相同点可以从两者出现的必然性、类型、地位变化、办学精神及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不同点则从产生环境、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官方关系、办学目的、课程、学位制度、管理体制等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故答案为相同点:①出现的必然性相同:既与各国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又与各自封建经济的相对发展方向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有比较大的关系。②地位变化上相同:都逐渐失去自治地位书院被朝廷控制中世纪大学被教会控制。③类型相同:都是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机构。④教学方法上相同:都重视学术讲演、研究探讨和学术问难在学术研究上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⑤办学精神相同:都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开放性、研究性。不同点:①出现的背景环境不同:书院以新儒学的面目出现在远离城市喧闹的古山古水中。而中世纪大学产生在商业城市中。②与官方的关系不同:中国的书院一直得到政府支持。而中世纪大学与教会不断斗争为大学的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特权。③办学目的不同:中国书院的办学目的是立足伦理培养读书人的圣贤人格。而中世纪大学的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新兴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④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书院从伦理政治角度出发把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寻找理论依据作为目的。而中世纪大学则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设立实用科目为了帮助城市的新兴市民阶级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⑤管理体制不同:书院的机构比较简单管理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少。而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相比之下比较复杂。⑥课程不同:书院主要学习“五经”也就是原典的复归与阐发传统儒学伦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而中世纪大学主要传授专业知识注重传统“七艺”的继承与发扬此外还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等。⑦学位制度不同:中国的书院只是单纯的学习并没有学位制度。而中世纪大学已建立学位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许多西欧城市挣脱了领主与都会的束缚,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城市自由和自治环境,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交生活、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一些大学校建立起来。
35 .
读下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描绘了中世纪欧洲什么经济的发展状况?其各自特点如何
(2)以上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1)经济:庄园、城市。
庄园经济特点:自给自足(或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人身依附明显等);城市经济特点:商品经济(或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人身自由等)。
(2)庄园是中世纪基本经济组织,随着城市的兴起,庄园逐渐衰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图一、图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描述了庄园的经济特点,图二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庄园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农奴劳动、地租剥削、农奴与领主人身依附明显等;城市经济特点是商品经济。
(2) 依据所学可知,庄园和城市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庄园是中世纪基本经济组织,随着城市的兴起,再加上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租地农场出现,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最终导致了领主直领地的大为缩减,庄园走向衰败。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