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来认知水循环。 综合思维: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在影响水循环时,有利和不利是并存的。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转承:展示黄河流域景观图,黄土高原,壶口瀑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区。提问: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类)是如何迁移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水循环过程对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产生哪些影响?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突出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水体? (2)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3)水循环过程中联系了哪些地理要素?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水是其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水循环使得多个地理要素深度联系。 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联系导入内容,提出问题: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那海水减少了吗? (1)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全球总蒸发量=全球总降水量 (2)各水体自身的动态平衡 流域内: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3、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1)水资源是无限的 水循环使得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从这个角度来说,水资源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资源。比较便捷的被人类利用的水体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水体的更新是有周期的,江河:16天;湖泊17年;深层地下水:1400年;高山冰川:1600年;极地冰川:9700年;海洋水:2500年。当人们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时,也会造成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4、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展示图片并进行讲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态是由于地表径流产生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壶口瀑布黄河水浑浊,含沙量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导入海口堆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2)联系海陆间的纽带 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50—90年代年均入黄泥沙量13亿吨左右。径流的注入,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多,促进浮游物生长,给鱼类带来丰富饵料,促进鱼类集聚。 (3)缓解不同维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在固液气三态中转换,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 5、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降水量的多少影响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课后达标训练
板书设计(共22张PPT)
第一节 水循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区域认知:结合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来认知水循环。
综合思维: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在影响水循环时,有利和不利是并存的。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黄河流域景观
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类)是如何迁移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水循环过程对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产生哪些影响?
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
1、图中有哪几种水体?
2、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3、水循环过程中联系了哪些地理要素?
2、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02
各水体自身的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
01
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全球总蒸发量=全球总降水量
流域内: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流域内: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3、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1)水资源是无限的
(2)水资源是有限的
各类水体更新周期
湖泊
17年
高山冰川
1600年
深层地下水
1400年
江河
16天
海洋水
2500年
极地冰川
9700年
4、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2)联系海陆间的纽带
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50—90年代年均入黄泥沙量13亿吨左右。
4、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2)联系海陆间的纽带
径流的注入,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多,促进浮游物生长,给鱼类带来丰富饵料,促进鱼类集聚。
4、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3)缓解不同维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5、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5、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感谢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3.2 水循环 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知识点梳理:
1、水循环把 、 、 和 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 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 。
2、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 、 和 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3、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 ,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 ,或者水资源遭受 ,就会导致水资源的 。
4、水循环是地球上 和 的重要过程。
5、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 、 和 ,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 。
6、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 、 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 的矛盾。
7、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 和 ,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课堂练习:
塔里木河中游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洪水漫溢严重。恰拉水文站位于塔里木河中、下游交界处。位于恰拉水文站上游的恰拉水库是该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下图示意“恰拉水文站月径流量特征及年径流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恰拉水文站夏季径流量低于秋季是因为夏季上中游地区( )
①洪水期洪水漫溢耗水②蒸发量大③水库储水④灌区引水
⑤下渗量大⑥大气降水量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导致恰拉水文站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B.气候异常,大气降水减少
C.植被覆盖率提高,耗水增多 D.人口增加,生产生活需水量增加
小明从地图上得知,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左图)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小明查到该盐沼的一幅景观照片(右图): 盐沼表面凝结成无数块多边形,镶拼成一望无际的盐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称这种景观每年都能见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图示信息,该盐沼
①海拔超过4000米 ②位于高山间盆地 ③属热带草原气候 ④年内有积水季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小明对该盐沼的形成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湾——地壳抬升——海水蒸发
B.湖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
C.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D.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5.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沼旅游,需要特别防范
A.暴雪 B.强风 C.低温 D.太阳辐射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組成,坎儿井水流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是滋养绿洲的生命(下图)。春夏季节天山山峰有大量积雪融水和雨水流出山谷,水分下渗形成地下水,经地下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涝坝)。灌溉水温较低影响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以至于影响农作物茎叶、枝节的正常生长。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趋势,随着吐鲁番地区的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是利用动力机械驱动水泵的水井,可汲取更深的地下水,且机并修建成本较低。
指出传统坎儿井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坎儿井相比,说明机井的突出优势。
7.读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推测其可能的人为原因。
(3)图中城市发展较快,近年来内涝严重。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
知识点梳理: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更新 动态平衡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自然更新 有限的 更新的速度 污染 短缺
物质迁移 能量转换
地表形态 泥沙 有机物 无机盐 主要纽带
吸收 转化 热量收支不平衡
气候 生态
课堂练习:
1.B 2.D 3.D 4.B 5.D
6.(1)坎儿井的径流量无法得到控制,非灌溉季节除生活用水外,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季节,春夏季节农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不能增加出水量,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不能高效利用水资源。
(2)机井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维修费用低;机井深度大,出水量充足且稳定,灌溉面积较大。
7.(1)海陆间循环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流,最后流回海洋。
(2)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调蓄作用减弱。
(3)城市范围内植被减少,含蓄水源能力下降,城市地面硬化后,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