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4:27:0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 10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
2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导入
有些人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有些人却道德沦丧!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用法治为精神文明建设护航!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概念
法制:指法律制度
法治:指依法治国
开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
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法治初创
进程
2.法治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人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摘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P71页
3.法治建设新的发展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至20世纪80年代。
①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成就:
时间: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人新的发展时期。
意义:
4.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就:
背景: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
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5.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措施:
时间: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就:
①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
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宣誓誓调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概念解析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革命与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革命与建设时期
3.意义: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②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革命与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3.意义:
①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②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
1.背景:
①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
②国家、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
2.成就:①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90年代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 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成就:
21世纪初
①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②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
③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成就:
十八大以来
十八大提炼、概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十八大以来
2.意义:
材料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材料2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答案
课堂检测
1.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法律从属于道德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道德从属于法律
C
2.《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D
4.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材料表明
A.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制体系业已完善
C
5.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B



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习题
一、选择题
1.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法律从属于道德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道德从属于法律
2.2018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按宪法进行宣誓。每位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A.法律形成健全体系 B.法律具有崇高地位
C.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D.公民有义务维护法律
3.《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6.历史上正式将五星红旗确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7.“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表示十分兴奋和拥护……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
A.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提出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原则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8.“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了什么(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9.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己具有人民民主的性质
B.倡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制定宪法是其核心任务
D.此后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0.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二.材料题
11.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三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2)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在中、西方具体实践的差异。
12.材料 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
答案
1.C
【详解】
材料信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强调了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故C正确;“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和材料的逻辑相悖,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和道德的主次关系,故BD错误。
2.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主席以及公职人员都要在就职的时候,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法律的地位十分重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体系,排除A;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实行的,排除C;材料强调公职人员,而不是公民,排除D。
3.C
【详解】
根据材料“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被称为治国安邦总章程,C正确;《共同纲领》不是新时期颁布的,排除A;《五四宪法》与题干中“新时期”“宪法修改”不符,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题干中“新时期”“宪法修改”不符,排除D。
4.D
【详解】
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制定了方向,八二宪法是有了章程,台胞投资法是专门立法,ABC三项都不能满足“法律建设里程碑”和“我国民主法制新高度”的要求,是错误的。
A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五星红旗确定为新中国国旗。
故选:A。
7.A
【解答】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可知,这个会议指的是第一届政协会议,联系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A符合题意;
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B;
C是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排除C;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排除D。
故选:A。
8.C
【解答】依据材料“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依据材料“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AB均与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排除。
政治协商会议只是建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故选:C。
9.A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己具有人民民主的性质,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CD项是在1954年,排除。
故选:A。
10.B
【解答】“1949年9月21日”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尚未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新中国尚未诞生,也就不存在“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的问题,其实正是因为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才能说“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故选:B。
11.【考点】第一届政协会议;卢梭的思想主张.
【解答】(1)“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说明改名的目的是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且根据第一个材料“《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可知之前中共和国民党曾经开过一个政协会议,所以改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之前的名称;结合此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而这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为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且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政府委员会,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
(2)“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得出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得出人民主权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得出“个人服从公共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影响了法国的大革命,而这个思想对新中国的影响就是构建起了新中国初期的基本的民主政治,但是这种民主职能是间接民主,不能是直接民主。
故答案为:
(1)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答案要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则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
12.【考点】第一届政协会议.
【解答】(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内容和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建立及建设新中国都需要一个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可以得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可以得出民主协商政治。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
(1)背景: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建立及建设新中国都需要一个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
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民主协商政治。
(2)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