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人性的张扬 ——文学和艺术
知性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
文化的交融 ——民族文字的创新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首诗都歌咏庐山,仔细品味其中的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潇洒豪迈
遣词造句都比较平实,在平平淡淡中显示出对于深邃哲理的追求
唐诗注重的是风神情韵,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宋诗注重的是筋骨思理,诗人很少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为何有这种变化?
传统儒学面临的困境
魏晋南北朝
焚书坑儒
儒学独尊
佛道盛行
三教并行
隋唐五代
两汉
秦朝
战国
春秋
孔子
创立
孟子
荀子
发展
儒家不是宗教,怪力乱神,儒学是避而远之的。
儒家不讲来世,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彼岸的追求。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困境一: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困境二:佛道盛行,冲击儒家地位。
困境三: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曹魏可以篡汉而司马氏
又可以取曹魏而代之
唐一代几乎没有嫡长子
继承皇位的,甚至出现
武则天这样一位女皇帝
君权神授意识遭到削弱 平民阶层的兴起
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儒家信仰的崩塌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精神栖息地
“敬鬼神而远之”
成人、成君子
于乱世无补
现世的苦难
换来世幸福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 ,心灵慰藉。
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
出家修道,避世深山,羽化成仙
远离凡尘
禁欲苦行
摆脱轮回
最终成佛
佛道盛行
佛道传播
儒学困境
三教并行
融合佛道
机遇
挑战
理学产生
1.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一、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时代赋予的机遇
孔子核心思想“仁”“礼”,但为什么人一定要有仁义道德?
孟子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人
性本善” 。但是人性为什么是善的?
这个问题到谁那里解决了?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目的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社会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在程朱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首先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内容
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整个自然界都具有的本质属性(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自然也是有仁义道德的了。
“理”的本质
“理”的表现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方法论:“格物致知”
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熹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他认为 ( )
A.格物就是格形而上之物
B.认识的目的是得形而上之道理
C.致知就是得形而下之器
D.形而下之器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B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要怎么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他提出儒家要“正君心”就是要“教”,他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他编订的《四书》实际上就是教材。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朱熹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那么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
材料十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十二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推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探究一:理学何以受推崇?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依据材料及言论,谈谈您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历史解释
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新发展1: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新发展2:使儒学更体系化、理论化、思辨化;
新发展3: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新发展4: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明传承与发展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二、人性的张扬 ——文学和艺术
诗被认为是高尚的文学,作者不敢掉以轻心,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越儒家思想的定规;词则是供酒宴间歌唱用的,不登大雅之堂,作家可以自由挥洒,不必考虑自己的身份。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克制个人感情
宋诗普遍显得压抑
宋词兴起
宋代的词,歌唱爱情,感慨人生,追求美好,很能撼动人的心灵。这是一个纯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它所展示的是人性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其感情在在与普通人相通,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宋
词
宋词《水调歌头》婉约豪放
长短不等,配乐演唱
不是为了君王、天下,而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出了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人性解放的一种体现。
个体意识的觉醒,人性的追求
元
曲
《西厢记》歌颂了但是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本来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两人私下幽会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体现在压抑人性的大背景下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科举一度取消)。
(2)特点:可雅可俗,以抒情叙事见长,生动活泼。
元代士大夫中的重视个人的意识较前又有所进展。对个体生
命力的颂扬都到了违背伦常也在所不恤的地步,接近于近代人性。
话
本
宋代说书人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适应广大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贴近市井,体现宋元民间文学特色
书
法
绘
画
▲[唐] 欧阳询《季鹰帖》
▲[宋] 苏轼《黄州寒食帖》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唐] 李思训《明皇入蜀图》
▲[宋] 许道宁 《渔父图》》
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1. 儒学:从溺于章句到发扬义理
2. 文艺:从崇尚法度到追求个性
士子之趣
世俗之趣
文学艺术的新发展:雅俗共赏
”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
“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的小说、戏曲。
社会流动加快,消融等级阻隔, 促进各阶层的融会, 各阶层的价值取向趋近, 文化娱乐趋近,所以在宋代, 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形式, 都出现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交融的趋势,走向大众化和世俗化。
——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
平民化
世俗化
个性化
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三、知性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持续发展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近代火药武器发明,加速欧洲推翻封建的近代化进程——墙里开花墙外香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 元代王祯《农书》
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
郭守敬(元朝)发明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简仪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辽夏金元文字
四、文化的交融 ——民族文字的创新
和而
不同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开放多元文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政治
经济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文化
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