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手
工
业
农业
商业
本课纲要: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阅读课本自主整理)
②经济作物:
③边疆开发:
①耕作制度:
②制瓷业:
③矿冶业:
④印刷业:
①棉纺织业:
①贸易:
②货币:
③城市:
社会
关系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某些地区一年三熟
宋代引进棉花种植,元代在南方普及
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
东京的居民用煤作燃料;普遍使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迅速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十分活跃,设置官方交易机构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东京、临安-人口超百万;
元代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①门第观念淡化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科举制度的完善、婚姻观念的变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契约关系的重视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户籍管理、日常生活等限制也更为松弛
松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
—— 社会关系的变化
本
课线索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今天下之田,已为豪民所私矣” ——【宋】陈亮《龙川文集》
“(本朝)不抑兼并,富者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宋】王明清:《挥麈 zhǔ后录·余话》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占田越多者就要相应交纳越多的税额
宋朝不
抑兼并
【宋代“不抑兼并”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D
土地兼并坏处很多,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推动因素之一
推动因素之二
人口增长
2088×5=10440万人
1267×5=6335万人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①耕种技术提高
③引进高产作物
稻麦复种制,双季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
越南占城稻(提高亩产量)
②开垦荒地,生产技术的提高
疆域小而人口多 人们如何养活自己?
占城稻
探究一:根据图片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宋朝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粮食产量的提高
农产品商品化打破自给自足
高转筒车
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北方移民的推动下,南方出现了稻麦复种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江南的开发
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农业分布图
1.南移过程
2.南移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政府政策的推动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移表现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苏湖熟,天下足”
①南粮北运(漕运、海运);
②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4.南移影响
隋唐大运河
大
运
河
改
道
元代运河、海运图
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围绕着运河,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比如说扬州、汴州(开封)
政治中心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政治中心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B
【南北分卷制】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南北分卷制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①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利于兼顾地区平衡,改变官员队伍中南强北弱的现象
②压抑南方知识分子,易引起南北矛盾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继丝绸之后成为
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碗
哥窑
葵口盘
钧窑
大花盆
◎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定窑
汝窑
洗
官窑
贯耳瓶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1
手工业的进步
北宋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丝织业内部出现织与染的分离。
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松江成棉纺织中心之一)
纺
织
制
瓷
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
料
印
刷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探究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影响
江晓原在《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中指出: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排字工人必须是一个认识几万个汉字的人,但是西文的排版工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因为它一共只有几十个符号。这可以说明( )
A.中国汉字的优越性 B.活字印刷术推广艰难
C.传统科技不易转型 D.四大发明有较大争议
冯天瑜在《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中认为,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科举考试简便、直观、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B.活字印刷术发明推动了科举制形成
C.科举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D.造纸和印刷术发展助力了制度创新
B
D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2
商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官方互
市榷场
榷场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间贸易
边境贸易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辽、宋、西夏、金等政权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因生活的需要各政权仍有商业往来。设有官吏监督,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2
商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官方互
市榷场
民间贸易
放松时空界限
使用纸币
城市繁荣
城市人口增长,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北宋东京城平面示意图
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城市空前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应运而生
北宋 交子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A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2
商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官方互
市榷场
榷场的设置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间贸易
放松时空界限
使用纸币
城市繁荣
城市人口增长,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海外商税
外贸港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商业进一步发展。
市舶司
——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三大海港
——广州、泉州、明州 (今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 —— 社会关系的变化
商业发展
思想观念变化
政府管理政策松动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从以上四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
科举选士不重家世
人身束缚减少
官府对土地买卖等限制松弛
门第观念淡化,四民皆本
平民社会的到来
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契约化)
国家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流动开放
综述:宋代变革的思考
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法】谢和耐
特征:
经济:货币化、城市化、契约化、扩张化
政治:平民化、集权化、文官化、法制化
社会:流动化、平等化、功利化、福利化
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举选官的兴盛
文官政治的凸显
市民文化的兴起
变革的表现: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大宋王朝开创了璀璨的经济大时代,在上层建筑的羁绊下,被茫茫的蒙古铁骑所吞没,中国近代化悄然落幕,留下一声叹息!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