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2.4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2.4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4 21: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一、单选题
下列声音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A. 老师讲课的声音 B. 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 夜深人静时的高歌声 D. 睡觉时听到的蚊子的“叫”声
下面几种情形中,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A. 在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B. 给机器加橡皮垫
C. 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 D. 工人用的防声耳罩
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A. 防止噪声产生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 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 绿化居住环境 B. 缓解“热岛效应”
C. 降低噪声污染 D. 减少大气污染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B. 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 利用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的是
A. 机动车发动机安装消声器 B. 机动车道两侧安装隔音板
C. 学校附近树立禁鸣喇叭标志 D. 机场地勤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的声波
B. 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
C.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 “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B.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去空气,声音变大
C. 医生用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音可以传播信息
D.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挡板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
A. 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 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 在教室周围植树 D. 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二、填空题
“抖音”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软件以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______ 选填“高”或“低”,老师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 减弱噪声。
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乙图和__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乙图和______图;从物理角度上说属于噪音的波形是______。
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______中减弱;第三种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______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教室的窗户都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如图所示。采用这样的双层玻璃可有效地减少热传递,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陈明同学住在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噪声污染严重。陈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
陈明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方案。
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
检测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距离 较长 长 短
防噪声耳罩是在______减小噪声。
实验隐含的物理方法是______。
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交流讨论:
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
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声音在______ 中不能传播。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 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略
2.【答案】
【解析】解:、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无法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给机器加橡皮垫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工人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结合选项分析判断是否正确即可。
本题是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3.【答案】
【解析】题图是交通上的一种“禁鸣”标志,禁止鸣喇叭就不会有声音通过喇叭产生,所以这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4.【答案】
【解析】解: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在城区汽车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可以让石块结合的更紧密,减轻石块间的振动,从而减弱车子的振动,减弱噪音;
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
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是中招的重点。
5.【答案】
【解析】解:、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分辨不同乐器,故B错误;
C、利用超检查人体疾病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听得到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D正确。
故选:。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及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声现象主要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6.【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答】
A.在机动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机动车道两侧安装隔音板,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合意题;
D.机场的地勤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
【解析】
【分析】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噪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理解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
【解答】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于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看到一个物理现象,我们要能够从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能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相关现象得到新的知识。
振动频率在以上的声波叫超声波;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休息,产生反感的声音都是噪声;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由于频率或距离的原因,人们不一定能听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解答】
A.超声波、次声波是根据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划分的,不是根据声速区分,故A错误;
B.优美的歌声从音乐角度分类属于乐音,但影响人的休息,所以也是一种噪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超出此范围的声音都不能听到;如果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不同的人说话,音调和响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闻其声知其人”也能区分开,是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
【解析】解:
A、一个人先用力鼓掌再轻轻拍掌,手掌振动的振幅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就不同,故A错误。
B、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被全部抽净时,就不能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B错误;
C、医生用“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挡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噪声产生,故D错误。
故选:。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根据响度定义来进行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此题涉及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0.【答案】
【解析】噪声防治的途径有三种:一是防止噪声的产生、二是阻断噪声的传播、三是在接收环节防止噪声,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教师讲话声音大一些不会减弱噪声,每个学生都带上防噪声的耳罩将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测量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最有效合理.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高 声源处
【解析】解:
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倍,表示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倍,则频率变为原来的倍,所以频率变高,音调变高;
老师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控制噪声的产生,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高;声源处。
频率由波源决定,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倍;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目。
12.【答案】甲 丙 丁
【解析】解:根据图示可知:
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丙振动频率大,丁振动频率更大,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甲振幅最小,丁的振幅较大,乙和丙振幅相同,振幅最大,响度相同。
甲、乙、丙图中的声音有规律,丁图中的声音无规律,有规律的是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
故答案为:甲;丙;丁。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乐音的振动有规律,噪声的振动无规律,由此判断。
通过图表示振幅和频率的题目不多,这是一种读图能力的考查,这是考查的另一种新动向,一定要掌握。
13.【答案】人耳 传播过程 声源
【解析】解: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会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敲击声属于噪声;
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人耳;传播过程;声源。
减弱噪声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是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14.【答案】响度 声源 介质
【解析】解: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请不要大声喧哗”,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介质。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减弱噪声的三个方法以及声音的传播,难度不大。
15.【答案】机械闹钟 泡沫塑料 人耳处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解析】解: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本实验是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须要有稳定的声源,所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
在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
在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
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泡沫塑料作为填充物时,在很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最好;
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实验中控制了声源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同时把隔声性能转换为测距离声源的远近,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所以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故答案为:机械闹钟;;泡沫塑料;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须有稳定的声源,不同的隔音材料,并使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等多种实验方法和正确的实验设计,从而得出结论。
此题结合具体的实验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要求会结合物理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实验。
16.【答案】变小 不能 介质 真空
【解析】解: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
以上实验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上述实验中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A、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故答案为:变小;不能;介质;真空;;。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