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部编版)
因为心中有爱,白求恩,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献生命。
因为心中有爱,莎莉文老师,能将残疾的海伦·凯勒培养成世界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让她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导入新课
学习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01
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02
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03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流淌( ) 白桦(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kānɡ kǎi
hé
tān
fènɡ xì
chóu
xū
xūn
tànɡ
tū
tǎnɡ
huà
ɡuǎ
páo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理解词意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
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背景链接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文体知识
听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点我放课文朗读
初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2.请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1—20):通过讲述者“我”的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
第二部分 (21):总体评价和赞颂牧羊人的精神,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初读课文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时间顺序。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再读课文
文中的“我”在这几十年里三次见到植树的牧羊人,他分别是什么状况?他给高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再读课文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
牧羊人
再见
牧羊人
最后一
次相见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87岁,年事已高;住在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再读课文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变
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
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再读课文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却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思考原因:牧羊人为什么要一直种植树木呢?
再读课文
牧羊人的妻子和儿子都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他发现这片荒原缺少树,没有生命气息,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于是就开始种树,朴素的愿望是希望这里有生命,不希望这里就此成为荒地,于是不断地种树,这是他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热爱的体现。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爱,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种树,让荒漠变绿洲,让废弃的村庄变成幸福的家园。
再读课文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
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
先总起议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
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的故事。
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课堂小结
课后搜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这样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资料,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布置作业
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棠西北植柳:
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中国”给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辞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
分析人物形象
同样是默默植树,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各小组默读课文,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仿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深入探究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深入探究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深入探究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深入探究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张扬的人。
深入探究
以上几句话,有的是直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这种叫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有的是写物品的陈设,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深入探究
分析描写手法
文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牧羊人,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和好处。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深入探究
牧羊人一心种树,几十年来不计回报,凭借一己之力,将一个荒原建成一座家园,体现了他的坚忍执着、不计回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坚毅、无私、伟大令我们敬佩,他创造的伟业让我们震撼。
深入探究
评价人物精神
牧羊人的精神不仅震撼了我们,也震撼了文中的“我”,勾画文中评价牧羊人的议论性的语句,看看文中“我”给予了牧羊人怎样的评价。
深入探究
结尾段运用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总结出牧羊人的精神品质——一个具有顽强毅力、执着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高度赞美之情。
文章第1段用了“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等褒义词,充满了崇敬、赞美之情。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写出了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深入探究
探讨小说主旨
这是一篇小说,艾力泽·布菲这个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虚构这样一位人物呢?小组讨论,结合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深入探究
资料一: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派人去寻找,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老人。可是没有多久,文章就先后被编成绘本,拍成电影,风靡全球。
资料助读
资料二:《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资料助读
资料三: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资料助读
对主旨的理解:①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精神鼓舞了世人,牧羊人这个平凡的人,心存美好愿望,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将其变成绿洲,体现了人类的毅力、创造力、勇气和担当,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②故事横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毁灭,它不仅摧毁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变得自私自利、相互折磨;而植树的牧羊人,他不断地植树,创造了优美安宁、充满生机的环境,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时代呼唤和平、幸福、创造,时代厌弃战乱。
③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牧羊人种植树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也激励世界各国的人们关注森林再生问题,促进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森林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旨探究
牧羊人的精神启迪了世人,也启迪着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的精神?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拓展延伸
牧羊人几十年只重复做一件事——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改变了世界,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地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
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给众人创造了幸福。启发我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就能创造幸福,给予他人幸福。不必去求回报,因为创造就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课下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
讲述牧羊人的故事
概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
一见牧羊人: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牧羊人:荒地上树木成林
三见牧羊人: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度赞扬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勤劳执着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