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4:11:04

文档简介

射洪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部分
24.周代实行“赐姓制度”,即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如《左传》记载“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天子赐姓”在当时
A.造成了大量新姓产生 B.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C.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 D.旨在顺利推行分封制
25.下表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农具普及到全国 B.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科技落后 D.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26.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27.下图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珊瑚帖》,此帖中的“珊瑚--枝”,笔划尤重,所画的珊瑚笔架更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了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戏空”的创作理念。由此可知,米芾的书法创作
A.继承了王羲之行书风格 B.开启了书画结合的先河
C.凸显了对“意趣”的追求 D.蕴含了理学的求实精神
28.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表2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
表2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 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阶级矛盾激化 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2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我们认为说下面的话并不过分—要想了解中国,在这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可找到宝贵的答案。三部小说在此后所发挥的力量和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儒家系统的‘四书’、‘五经’百倍”这说明
A.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可忽视 B.古典小说成为此后国人唯一的文化消费内容
C.民众对理学压抑的反抗 D.预见了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30.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起正式的考试制度,将清朝关于门第、出身、守孝等限制统统废除,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对于曾经考中做官的人,还可以再考,再考中则提拔其官爵。太平天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划清与清朝的界限 B.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C.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1.至1881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长江生意,华商已占+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出现了“人人皆知航运之利,各省商民闻风而起创办轮船公司”的景象。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意在抑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使中国重新掌握了航运主权
C.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松动 D.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信心
3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天下未有内不自整,而能与外为竞争者”。这些主张在当时
A.推动了清政府政治改革 B.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
C.顺应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D.开启了民族文化的构建
33.下表是1911年中国各种政治势力的一些言论成要求:
这些言论或要求的共同主旨是
A.实现地方高度自治 B.推动政权的和平交接
C.完善民主共和政体 D.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
34.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这一认识
A.正确判断了当时的国内形势 B.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C.表明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D.有利于反“围剿”斗争
35.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主张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后来大多数中原政权将此奉为主旨。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統王朝的形象,清初几位皇帝都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雍正皇帝对此解释说:“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内而直隶各省臣民。外而蒙古极边诸部落,以及海限,梯航纳贡,异城遐方,莫不尊亲。”
——摘编自李治亭 《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等
材料二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中华民族”,说明“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因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动员少数民族参加革命,一直以各民族“自决”和号召,毛泽东认为这一口号已失去了意义,要“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为争取中华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
——摘编自黄兴铸《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统治者民族观与孔子民族观的不同之处,并对清初统治者民族观做简要评价。(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其意义。(1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部分大学校训
学校名称 时间 校训内容 出处
圣约翰大学 1879年 英文:LightandTruth(光和真理) 中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英文《以弗所书》 中文《论语》
复旦大学 1905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
清华大学 1911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
金陵女子大学 1913年 AbundantLife(厚生) 英文格言
中山大学 1924年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庸》
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 刚毅坚卓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 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据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整理
上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大学校训的诸多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选考题(共2小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不到%,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停滞状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很难抵御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击;甲午战败,唤醒有识之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通过转变观念和实践探索,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地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次变法中,改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农业;编印“外洋农学诸书”;“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即由各该督抚设立分局”;“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提倡民间普遍采用农业新技术等。变法失败后,变法期间定下的一些农业改良措施,并未停止,农业改良并未中断。可见,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的推动密不可分。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卷四》、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明代土地开垦面积达到极限后,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宋应星关注水稻栽培,把《稻》作为全书之首。科学家丁文江道:“先生(指宋应星)生于豫章。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德国学者薛凤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在美国出版,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
——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9分)
历史答案
24.B【详解】由材料中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可知,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赐姓”,实际上是对异姓诸侯的族姓在政治.上进行合法性认可,这既体现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又笼络了异姓诸侯,扩大了周的政治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对“原有之姓”的重新申命,并没有产生新姓,排除A项;天子赐姓并不妨碍不同族群间的交往,因而不能说明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赐姓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推行分封制才赐姓,排除D项。故选B项。
25.D【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齐全,并已全面用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了铁农具种类齐全,但不能说明全国各地都已使用,排除A项;材料虽反映农业生产已精耕细作,但不能说明“开始形成",排除B项;铁器是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科技的发达,排除C项。
26.A【详解】材料说明唐玄宗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饬和吏才的选拔,这有利于地方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腐败,但不能根治腐败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地方官员,不能说明选官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朝集使并非监察官员,是地方派往中央的汇报人员,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监察,排除D项。
27.C【详解】材料中的“意足我自足”说明米芾的书法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而创作的,尤其是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的书写和“珊瑚笔架”的豪放,使米芾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C项正确;虽然米芾的行书可能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特点,但“意足我自足”说明并非是继承他人的创作风格,更不能说明是继承了王羲之风格,A项错误;书画结合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且《珊瑚帖》中所画的珊瑚笔架也并非真正的绘画,B项错误;米芾的书法是追求个性和“意境",并没有体现求实精神,D项错误。故选C项。
28.D【解析】据表格信息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仅1.09%,户均财富分配额却达到了201.58两白银,而生产性群体中的农、工等群体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达96.6%,户均财富分配额仅有40.56两白银,反映出社会贫富分化不合理,生产性群体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财富,故选D项;康熙年间,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A项;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民众具备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康熙年间,社会安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29.A【详解】据材料“三部小说在此后所发挥的力量和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儒家系统的‘四书’、‘五经’百倍”可知,材料反映了经典文学作品(三部小说)的价值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典小说成为此后国人唯一的文化消费内容”,“唯一”,夸大了古典小说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未来社会”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0.C【详解】太平天国废除门第、出身、守孝等限制,并对曾经考中做官的人给予再考的机会,这有助于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故选C项;AD两项非太平天国采取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D两项;平等公正的社会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不可能建立,故排除B项。
31.D【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轮船招商局既部分地收回了利权,又刺激了民族运输业创办的兴旺,这是民族运输业自信心增强的体现,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求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只是客观效果,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收回部分航运利权,不等于重新掌握主权,排除B项;清政府经济政策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此时仍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C项错误。故选D项。
32.C【详解】材料中的观点反映了梁启超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内民族团结,这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主流价值观,C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是梁启超针对民众而提出的,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推动民族革命发展,而不是民主革命发展,排除B项;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不是开启民族文化构建,排除D项。
33.D【详解】革命派主张建立联邦共和,消除地方豪杰“互争雄长”;立宪派主张共和政体解决“涣散纷争”;清政府要求蒙古、青海、西藏亦在共和政府管辖下。由此可知,这些言论或要求的共同主旨是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要实现地方高度自治,故A错误;材料和政权的和平交接、完善民主共和政体无关,故BC错误。
34.B【详解】根据“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可以看出,当时中共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取得胜利,并夸大了这次胜利的用用,而事实第五次反“围剿”并没有胜利,说明当时存在“左”倾错误,B项正确;“正确判断”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排除C项;这种认识不得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邮票的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期间的相关史实,突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作用,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突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1.(1)不同:孔子: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强调少数民族要臣服周天子,遵守尊卑秩序;
清初统治者:认为满族是中华的一部分,其统治具有正当性;强调“中外一统”、“华夷一家”。
评价: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中华民族价值观,有利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但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意义: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详解】(1)不同:孔子:根据“内诸夏而外夷狄”得出主张严格民族界限;根据“主张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得出强调少数民族要臣服周天子,遵守尊卑秩序;清初统治者:根据“清初几位皇帝都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得出认为满族是中华的一部分,其统治具有正当性;根据“中外一家之统”“中外一家之人也”得出强调“中外一统”、“华夷一家”。
评价:可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压迫等角度分析总结。
(2)基本内涵:根据“是中因各民族的共同称谓”得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根据“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得出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根据“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得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意义:根据“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得出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结合所学,还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利于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等角度分析回答。
42.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分)
阐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华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反映了坚持团结抗战的信心与决心。近代大学校训有利于促进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振奋民族精神。(8分)
结论:近代大学校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分)
示例2:观点:中国近代大学校训崇尚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3分)
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凝聚力。如清华大学校训倡导“自强不息”、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均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强调道德修养。近代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増强民族文化自信。(8分)
结论:中国近代大学校训传承了中华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其它观点如: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引经据典、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等均可)
45.(1)原因:人地矛盾的激化,粮食危机严重: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2)意义:有利于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农业管理机构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
46.(1)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6分)
(2)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9分)
【解析】(1)据材料“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可知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材料“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可知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由材料“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可知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2)据材料“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可知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从材料“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可知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由材料“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可知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射洪中学高2019级高三上第一次学月考试
历史答案
24.B【详解】由材料中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可知,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赐姓”,实际上是对异姓诸侯的族姓在政治.上进行合法性认可,这既体现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又笼络了异姓诸侯,扩大了周的政治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对“原有之姓”的重新申命,并没有产生新姓,排除A项;天子赐姓并不妨碍不同族群间的交往,因而不能说明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赐姓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推行分封制才赐姓,排除D项。故选B项。
25.D【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齐全,并已全面用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了铁农具种类齐全,但不能说明全国各地都已使用,排除A项;材料虽反映农业生产已精耕细作,但不能说明“开始形成",排除B项;铁器是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科技的发达,排除C项。
26.A【详解】材料说明唐玄宗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饬和吏才的选拔,这有利于地方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腐败,但不能根治腐败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地方官员,不能说明选官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朝集使并非监察官员,是地方派往中央的汇报人员,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监察,排除D项。
27.C【详解】材料中的“意足我自足”说明米芾的书法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而创作的,尤其是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的书写和“珊瑚笔架”的豪放,使米芾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C项正确;虽然米芾的行书可能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特点,但“意足我自足”说明并非是继承他人的创作风格,更不能说明是继承了王羲之风格,A项错误;书画结合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且《珊瑚帖》中所画的珊瑚笔架也并非真正的绘画,B项错误;米芾的书法是追求个性和“意境",并没有体现求实精神,D项错误。故选C项。
28.D【解析】据表格信息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仅1.09%,户均财富分配额却达到了201.58两白银,而生产性群体中的农、工等群体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达96.6%,户均财富分配额仅有40.56两白银,反映出社会贫富分化不合理,生产性群体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财富,故选D项;康熙年间,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A项;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民众具备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康熙年间,社会安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29.A【详解】据材料“三部小说在此后所发挥的力量和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儒家系统的‘四书’、‘五经’百倍”可知,材料反映了经典文学作品(三部小说)的价值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典小说成为此后国人唯一的文化消费内容”,“唯一”,夸大了古典小说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未来社会”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0.C【详解】太平天国废除门第、出身、守孝等限制,并对曾经考中做官的人给予再考的机会,这有助于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故选C项;AD两项非太平天国采取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D两项;平等公正的社会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不可能建立,故排除B项。
31.D【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轮船招商局既部分地收回了利权,又刺激了民族运输业创办的兴旺,这是民族运输业自信心增强的体现,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求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只是客观效果,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收回部分航运利权,不等于重新掌握主权,排除B项;清政府经济政策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此时仍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C项错误。故选D项。
32.C【详解】材料中的观点反映了梁启超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内民族团结,这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主流价值观,C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是梁启超针对民众而提出的,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推动民族革命发展,而不是民主革命发展,排除B项;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不是开启民族文化构建,排除D项。
33.D【详解】革命派主张建立联邦共和,消除地方豪杰“互争雄长”;立宪派主张共和政体解决“涣散纷争”;清政府要求蒙古、青海、西藏亦在共和政府管辖下。由此可知,这些言论或要求的共同主旨是维护国家完整与统一,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要实现地方高度自治,故A错误;材料和政权的和平交接、完善民主共和政体无关,故BC错误。
34.B【详解】根据“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可以看出,当时中共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取得胜利,并夸大了这次胜利的用用,而事实第五次反“围剿”并没有胜利,说明当时存在“左”倾错误,B项正确;“正确判断”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排除C项;这种认识不得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邮票的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期间的相关史实,突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作用,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突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1.(1)不同:孔子: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强调少数民族要臣服周天子,遵守尊卑秩序;
清初统治者:认为满族是中华的一部分,其统治具有正当性;强调“中外一统”、“华夷一家”。
评价: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中华民族价值观,有利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但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意义: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详解】(1)不同:孔子:根据“内诸夏而外夷狄”得出主张严格民族界限;根据“主张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得出强调少数民族要臣服周天子,遵守尊卑秩序;清初统治者:根据“清初几位皇帝都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得出认为满族是中华的一部分,其统治具有正当性;根据“中外一家之统”“中外一家之人也”得出强调“中外一统”、“华夷一家”。
评价:可从缓和清初的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压迫等角度分析总结。
(2)基本内涵:根据“是中因各民族的共同称谓”得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根据“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得出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根据“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得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意义:根据“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整体力量用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最强音”得出促进了国共合作,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结合所学,还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利于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等角度分析回答。
42.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分)
阐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华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反映了坚持团结抗战的信心与决心。近代大学校训有利于促进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振奋民族精神。(8分)
结论:近代大学校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分)
示例2:观点:中国近代大学校训崇尚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3分)
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凝聚力。如清华大学校训倡导“自强不息”、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均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强调道德修养。近代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増强民族文化自信。(8分)
结论:中国近代大学校训传承了中华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其它观点如: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引经据典、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等均可)
45.(1)原因:人地矛盾的激化,粮食危机严重: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2)意义:有利于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农业管理机构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
46.(1)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6分)
(2)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9分)
【解析】(1)据材料“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可知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材料“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可知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由材料“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可知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2)据材料“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可知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从材料“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可知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由材料“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可知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