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5 16: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
激趣导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白的表达,
诗意在何处?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寻找诗意含蓄的表达
诗意回归20%,你听我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开头很奇怪,为什么是“也”?“也应该”,有什么意思呢?
·一只鸟尚且如此_____,一个人呢?
诗意回归20%,你听我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言下之意?
哪怕造化弄人,哪怕我成了一只鸟,哪怕我成了一只不能说话的动物,哪怕我喉咙嘶哑,哪怕我发不出声音,哪怕我声嘶力竭、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也要唱到最后,最后连羽毛都……
诗意回归40%
“我”有一种强烈的心声要表达,没什么能阻止“我”,哪怕,我成了一只鸟……那么,那个强烈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诗意回归40%
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是迫切而又遥远的神往,是漫长的等待)
·为什么是“这”,而不是“那”?“那”和“这”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句用了“那”为什么最后一句用“那”,包含何种情感?
情感迁移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那”往往是疼惜、怜悯,是内心的苦楚,是遥望的姿态、凝望的眼神。
小结提升
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从读的感觉来说——
“那”字表达的,往往是疼惜、怜悯,是内心的苦楚,是遥望的姿态、凝望的眼神。
“这”字往往恰恰相反,不是温柔的怜悯,而是一种坚定的、强烈的、有力的东西。(“这”:重重地读,停一下,再读下去)
从表达的意思上说——
“这”字告诉我们: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它正在发生着!
诗意回归60%
“这”字告诉我们: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它正在发生着!难道你看不到吗?
什么正在发生?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诗意回归60%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土地
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河流、风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黎明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情感迁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土地的誓言》
(越遏制,越泛滥;越打击,越激烈)
诗意回归80%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是遥远的等待、永久的向往,可如果未等到那一天呢?难道死亡就能阻止歌唱?难道生命的有限,就能阻止精神和信念的永恒?
情感迁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土地的誓言》
诗意回归80%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是歌唱至死,而是死了也要唱,这种歌唱也应该是无止息的。“腐烂”,是一种更大声的宣告和歌唱。
生命最后的绝唱!
诗意回归100%
你我共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意回归60%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就是这土地——所以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所经历的就是我所经历的,它所承受的就是我所承受的。它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端木蕻良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你明白了吗?
——我失去了土地,而土地则失去了它们。
我们都是痛苦的受害者,都是尊严的失去者。哪怕它只是一只鸟!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一切,都有尊严;所以,它的耻辱,就是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所有生命的耻辱。爱它,既因为它的荣耀也因为它的耻辱,更因为那份共同的经历、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
李大钊也说,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只爱它过去的辉煌,而不在乎它现在的耻辱,怀古伤今,这样的爱,叫什么爱!?爱一个国家是爱它的全部。爱一个学校、爱一个班级、爱一个人同样如此。
什么叫“爱得深沉”?
何为“深沉”?
直白的表达,
诗味来自于?
它的声音非常非常微弱、非常非常模糊,而它要表达的意思,却又非常非常坚定、非常非常强烈!
所以,它才要努力地努力地努力地告诉你:
那个土地是怎样怎样的土地!
那个河流是怎样怎样的河流!
那个风是怎样怎样的风!
那个黎明是怎样怎样温柔的黎明!
一只“鸟”的意象
我爱这土地,的确是毫不掩饰的直白的表达,但因为它是一只鸟,如何表达,也就成了一个难题。说不出的爱。作者制造的这种“言说的困难”,让整首诗处在一种纠结和焦灼的状态。而这,恰恰道出了自己此时的处境和心声:
国家处在危亡的关头,而作为个人,力量却得不到发挥,情感却得不到宣泄。无比渺小。无比软弱。内在的力量挣扎着、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喷薄的机会。这是一个时代的灼痛。
本课涉及的“言说的困难”,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过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相对滞后的表达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也就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表达的方式、言说的能力存在问题。而艾青正是假借“说不出的爱”,彰显出爱的情感、说的欲望强烈到了怎样一种程度。
课堂总结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