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 A卷 基础夯实—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测试A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B.生产者均能利用光能
C.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种成分
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在由“草→鼠→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鼠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鼠的呼吸作用释放出去 B.通过鼠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流入狐体内并被同化
4.假设某生态系统中所有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c,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a+b)×20% B.(c+d)×20% C.(a-c)×20% D.(b+d)×20%
5.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捕捞鲢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种群密度
C.流经该鱼塘的总能量是鱼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这一概念相关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可以指生物圈
B.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C.重金属也能参与物质循环
D.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7.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过程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
A.生物的细胞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蒸腾作用
8.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够吸收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9.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绿色植物 B.B代表消费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10.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
B.大气中的CO2进入乙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
C.丙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乙同化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雌蚕蛾释放性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
B. 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C. 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D.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1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14.下列有关制作生态缸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放置生态缸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B. 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缸做密封处理
C. 要定时向生态缸内通入洁净空气 D. 生态缸内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
15.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群落
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其中绿头鸭占第三,四共两个营养级
C.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
D.若水生昆虫数量减少,则裸鲤的数量也会下降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050 J·cm-2·a-1
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18.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伴随甲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中
B.乙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
C.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D.群落内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形式相同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B.卷叶螟与其捕食者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能沿食物链进行
2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
C.本图不能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21.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发展“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在稻田中养殖鱼、鸭子,一方面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上、中、下3层空间,互不干扰;另一方面鸭子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掉落的稻花和部分鸭粪可被鱼利用,鱼粪和鸭粪还可作为稻田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鱼和鸭投放到稻田,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鱼粪和鸭粪作为稻田肥料,需要经过_________,才能被水稻利用。
(2)稻田中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不同层次空间,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该生态系统可以___________,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在不考虑人为因素情况下,用箭头与文字在下图中完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22.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深度水层的分布情况。请分析回答:
(1)这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_________。
(2)四种绿藻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其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3)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_________,X和Y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_。
(4)若该池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则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填“抵抗力稳定性”或“恢复力稳定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A错误;硝化细菌
是生产者,不能利用光能,B错误;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属于消
费者,C正确;多数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分,但有些生物属于多种成分,如捕蝇
草,可进行光合作用,也可捕捉昆虫,既属于生产者,也属于消费者,D错误.
2.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而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①错误;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故②正确;蛇在食物网中处于第四、五营养级,故③正确;青蛙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故④正确,故B正确。
3.答案:B
解析:鼠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狐摄入,被狐摄入的能量中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剩下的被狐所同化;由于鼠的同化量等于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因此鼠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
4.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即同化量为a-b,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即a-b=c+d。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应为(a-b)×20%或(c+d)×20%。
5.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不足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种群密度是捕捞鲢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B正确;人工鱼塘每天人为投放有机饲料,流经该鱼塘的总能量是鱼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所含能量,C错误;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6.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这里的生态系统可以指生物圈,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B正确;重金属一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往复循环,D错误。
7.答案:D
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与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D符合题意。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乙是生产者,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甲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A项正确;乙是生产者,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项正确;丙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属于物理信息,鸟类的鸣叫声即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产生的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的属于化学信息,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C项正确;信息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时往往是双向的,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属于物理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体现了声音这一物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香味是化学信息,D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由于该生态系统处于恢复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不够完善,所以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无论生物多样性是高还是低,某营养级的能量都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D错误。
14.答案:C
15.答案:D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生态系统可以依靠自我调节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例如,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滥砍乱伐导致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BCD
解析: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上述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17.答案:AD
解析: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18.答案:BCD
19.答案:AD
解析:雄鸟求偶炫耀是为了吸引同类异性,这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不涉及种间关系,A错误;卷叶螟和其天敌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且信息传递也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
20.答案:ABC
解析: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相反关系,B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与题图不符,C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21.答案:(1)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分解者进行分解作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垂直;通过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即可)
(3)如图
解析: (1)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更丰富,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鱼粪和鸭粪作为稻田肥料,需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
(2)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上、中、下3层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且能够减少流向害虫和杂草等的能量,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3)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在图中,需要补充的有:①能量的输入:光能→水稻等植物;②能量的传递: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传递;③能量的散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
22.答案:(1)不能;池塘生态系统中还应该包含分解者等
(2)垂直;W
(3)Z;种间竞争
(4)(b/a)×100%;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等。
(2)四种绿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图示可知,W主要分布于池塘的最上层。
(3)Z在1.5m左右的水层中种群密度较大,而在该水层W、X、Y均没有分布,说明在四种绿藻中,Z最能适应弱光环境。由图可知,X和Y的水层分布范围重叠较多,且X种群密度较大时Y种群密度较小,由此推断X和Y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竞争。
(4)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即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依此推断题中所求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第3章 生态系统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测试A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自养型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CO2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
A.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3.在食物链“甲—乙—丙”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其获得的能量逐渐减少。 其原因不包括( )
A.总有一部分甲和乙未被捕食者捕食
B.乙、丙摄入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随粪便被排出
C.甲、乙和丙维持生命活动总要消耗能量
D.照射到甲上的太阳能无法全部被固定
4.如图为温带草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鼠同化的能量占草同化能量的10%~20%
C.一只狐捕食一只兔后,兔同化的能量至多有20%流入狐体内
D.蛇、蛙在冬季会冬眠,体现了行为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5.如图是统计某生态系统中仅有的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为相对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
B.种群Ⅱ全部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值约为54.5
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进行流动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6.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
B.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
C.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
D.物质循环和能發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7.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无机环境和d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B.从理论上讲,没有b成分碳循环就不能进行
C.图中的a、d分别表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图中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8.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B.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9.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 (b+c+e)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b和c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Ⅴ构成生物群落,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Ⅴ能将有机碳转变成无机碳,再被Ⅰ重新利用
B.图中Ⅳ通过遗体和粪便的形式将自身同化有机物中的碳元素传递给Ⅴ
C.在碳循环达到平衡时,图中①过程的速率等于所有②过程的速率
D.在①过程和②过程中,碳元素均以CO2的形式传递
11.动物交往是借助不同的感觉系统进行的,如不同种萤火虫荧光闪烁的频率、颜色、强度和时间等“光语言”各不相同,从而避免了不同种之间的交配。工蜂飞出蜂巢寻找蜜源,回巢以后用圆形、“8”字形和直线等不同的爬行方式“舞蹈语言”将蜜源方向和距离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工蜂。下列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萤火虫“光语言”实例说明物理信息均应来源于生物之间
B.工蜂“舞蹈语言”实例说明行为信息与特殊行为关联密切
C.萤火虫荧光闪烁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工蜂寻找蜜源和回巢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生命活动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丛蛾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B.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保持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4.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设计了3个密封、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成分如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成成分 光 水草 藻类 小鱼 泥沙(含分解者)
生态缸编号 ① + + + + +
② - + + + +
③ + + + +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有无泥沙
B.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小鱼的存活时间来衡量各生态缸的稳定性
C.实验过程中,①③号生态缸应放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D.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后,发现①号生态缸是最稳定的
15.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物质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铅、镉、汞等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如表为生活在某海洋中层的几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单位:ng·g-1),已知这些鱼有草食性鱼、杂食性鱼和肉食性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鱼的种类 A B C D E
汞Hg 17.8 61.9 70.4 117.0 112.0
铅Pb 27.3 34.9 52.5 84.3 75.8
镉Cd 8.8 14.1 10.3 41.9 41.6
A.A、B可能是杂食性鱼
B.C、D、E最可能是肉食性鱼
C.铅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含量最多
D.水生动物有分层现象,其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与光照等无关
1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种群Ⅱ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45×107kJ
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18.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级别的生物
B.与细胞呼吸有关的过程是①②③
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中流动
D.⑤构成的关系越复杂,该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9.2020年初,非洲蝗灾骤然而起,数量多达4000亿只。飞蝗产卵最适合的含水量范围为10%~18%。我国也曾饱受蝗灾危害,在我国生态学家的努力下,1950—1997年间中国累积净改造蝗区约367.8万公顷,使蝗区面积比建国时减少了70.6%,蝗灾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蝗虫聚集时会分泌苯乙腈,其特殊的气味会对鸟类发出警告,苯乙腈属于化学信息
B.蝗虫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的
C.可通过拦洪蓄水、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改造蝗虫发生地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蝗灾
D.在蝗虫灾害大面积爆发时,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性信息素干扰蝗虫的交配等化学防治方法是控制蝗灾的有效措施
20.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生态系统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21.近三十年,我国南方许多水稻田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已经很少,泥鳅、田螺等几乎绝迹。现今部分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稻田养鱼或稻田养鸭,多层次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从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1)三十年内水稻田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进行。
(2)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所固定的太阳能的用途包括_________和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两部分。
(3)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稻鸭共作两种生产模式的比较实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的生产方式是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鸭为杂食性却不喜食水稻植株),只在实验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统计发现稻鸭共作模式的净收益明显高于稻单作模式。
①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
②与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下稻米产量明显增加,推测鸭在稻鸭共作模式中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写出2点)。
③两种生产模式均需适量施加氮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2.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D、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包括蚯蚓、蜣螂等在内的腐食性动物为分解者,A、D错误;
B、大多数细菌属于异养型生物,少部分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b曲线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c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3.答案:D
解析:能进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总有一部分甲和乙会自然死亡而被分解者利用,这部分能量就没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A不符合題意;乙、丙摄入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随粪便被排出,被分解者利用,没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B不符合题意;甲、乙和丙 生命活动的维持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该部分能量没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C不符合题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 定的太阳能,不含未被固定的太阳能,D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各种群的能量之和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指流向某一个种群的能量所占的比,也不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生物个体同化能量的比,B、C错误;蛇、蛙在冬季会冬眠,是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D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正确;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值+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值=111.0-41.5-15=54.5,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进行流动,C正确;题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0÷15.0×100%=20%,D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具体环节及物 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 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A错误;碳元素从生物群 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B正确;在生物群 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 物质循环的动力,D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题图可知,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摄食,③表示呼吸作用。在无机环境和d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A错误;从理论上讲,没有b消费者,碳循环可以通过生产者和分解者进行,B错误;图中的a、d分别表示无机环境中的氧化碳和生产者,C错误;图中的①、③表示的过程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正确。
8.答案:A
解析:依题意可知,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都能将落叶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落叶,A项错误,C项正确;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组成落叶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c、e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不包括b,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在碳循环过程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将有机碳分解成无机碳),再被生产者重新利用,A正确;图中Ⅳ是最高营养级,不会被其他生物捕食,故自身同化有机物中的碳元素不会通过粪便的形式传递给分解者,B错误;在碳循环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所有生物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D正确。
11.答案:B
解析:物理信息来源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机环境;行为信息呈现的生物特征性交往,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教材中将其表述为“特殊行为”;题干呈现“从而避免了不同种之间的交配"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题干中工蜂寻找蜜源、回巢属于生物生命活动,说明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生命活动。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丛蛾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B错误;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A正确;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D正确。
14.答案:C
解析:比较三个生态缸中的组成成分可以看出,有无光和有无泥沙为本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小鱼的存活时间来衡量各生态缸的稳定性,三个生态缸相比,①号生态缸中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①号生态缸中含有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非遗物分解成无机物,①号生态缸中能完成物质循环,小鱼存活时间较长,生态系统最稳定,②号生态缸中不提供光,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差,③号生态缸中不含分解者,生产者不能长期存活,小鱼的存活时间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介于①号生态缸和②号生态缸之间,B正确。①③号生态缸有光,应将它们放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号生态缸是最稳定的,D正确。
15.答案:A
解析: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正确;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物质,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共生关系,B项错误;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该过程是群落演替,D项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由生物富集现象的特点和表中各种鱼体内不同重金属的含量特点(A种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最低,B、C种鱼体内重金属含量较高且相近,D、E种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且相近)可判断,A为草食性鱼,B、C最可能为杂食性鱼,D、E最可能为肉食性鱼,A、B错误;由于铅可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所以铅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积累,C正确;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既与食物有关,也与光照等其他因素有关,D错误。
17.答案:CD
解析:根据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111-15-41.5-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5.45×107(kJ),B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流动,C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0÷15.0)×100%=20%,D正确。
18.答案:ACD
解析:
19.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苯乙腈是蝗虫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蝗虫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的,B正确;可通过拦洪蓄水、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方法减少蝗虫的产卵场,进而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性信息素干扰蝗虫交配的方法是生物防治,D错误。
20.答案:AB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曲线波动幅度较大,所以甲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时间提前,由于干扰强度不变,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也会提前,B正确;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于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C点右移,C正确;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小,所以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D错误。
21.答案:(1)速度和方向
(2)用于(水稻)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①稻单作模式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②鸭在稻田间觅食,起到吃草、捕虫等作用;鸭的粪便可以肥田;③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持续高产,另外氮元素会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的氮(合理即可)
解析: (1)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水稻的同化量=水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水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①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稻单作模式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较少(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②鸭作为杂食性的消费者,可起到吃草、捕虫等作用,同时其粪便(排遗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起到肥田作用。③两种生产模式均有产品的输出,产品输出会导致氮元素的流失,农田中的氪元素不足以使农作物持续高产,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氪元素的平衡,需要补充适量的氮肥。
22.答案:(1)水草→甲→丁
(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图1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图1所示食物网中的次级消费者为丙和丁;丁可以捕食丙,而丁和丙又均可以乙为食,故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乙在图中所示食物链中不是最高营养级,所以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包括丁和丙);流向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因为乙同化的能量为1900kJ/(m2 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000kJ/(m2 a),1900/25000×100%=7.6%,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乙外还流向了甲,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
(5)由题意可知,该农药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富集,则该农药在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含量最高。
(6)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超过这个调节能力,则生态系统会崩渍。题中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说明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