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学科 四年级语文
学情 分析 本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使用的是四年级学生,因此学情分析如下: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但是,书写时对字的间架结构掌握不好,写出的字还不够美观。 (2)基于阅读:本文是学生在本套教材中学习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四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但对于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有一定困难。 (3)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交谈中懂得认真耐心倾听,并做出评价,但是在抓住要点,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故事时加入想象成分的能力较弱,表达时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教学 目标 1.认识“帝、少、曰”等6个生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教学 难点 使学生初步懂得精卫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 准备 老师:教学通2.0、网络学习空间、书籍《山海经》 学生:阅读了解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 过程 一、动画激趣,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短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通2.0课件出示精卫填海的视频(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谁能来说说这则短片的内容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3.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精卫填海) 4.齐读课题。 师: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精卫是干什么的? 生:精卫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 生: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设计意图:信息化视频与文本紧密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导入文言文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表示人物称谓的词:少女、女娃、精卫。强调“少”字多音字的读音,弄清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2)出示表示精卫行为的词,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曰和衔”教学,指导书写。 (4)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利用教学通2.0中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校正读音。 3、同桌互读,协助正音。 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师生配合读。 6、全班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朗读,先学生自读正音,后由老师示范读,学生画出节奏后不断尝试朗读,指名读,全班配乐读,多种形式的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读出“文言之味”。) 三、说故事,品人物 1、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2、 小组分享交流。 (1) 结合注释把故事说清楚。(板书: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精卫 口衔木石,以堙东海。) (2) 引导孩子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故事。 (3) 展开想象再说故事。 3、 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故事。 4、 再次播放视频,品人物形象:精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5、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孩子理解课文并结合注释说故事。说故事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进一步品精卫之形象。)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总结:当我们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或者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用来鼓励人们。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2.编新“精卫填海”。
板书 设计 女娃 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不屈不挠 精卫 口衔木石, 锲而不舍 以堙东海
教学 反思 本课中灵活运用网络资源让语文与自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对学生成功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了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到了精卫的勇敢。 2.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富于激情和感染力,没能将学生心底的声音呼唤出来,在课后小练笔这一环节,有一小部分同学发挥的不够好,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出精卫的精神在学习上放光,那样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