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端午粽 》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叠词。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希沃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哪一个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做什么?
(3)播放端午节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图片,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外婆包粽子视频片断,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共同品味外婆包的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1)听到哪儿,小手指到哪儿。(2)仔细听长句子是如何停顿的。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说一说读长句子的方法。
三、自读课文,识字交流
1.同桌合作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如果同桌出错了,记得帮帮他;如果他读得好,一定夸夸他。
2.读读生字词,识字方法交流。
(1)视频中的小朋友介绍识字方法:加一加、熟字加偏旁、联系生活识字、组词识记等。
(2)对照生字表,同桌相互检查识字情况,可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集体看图识字:端、粽、带,认识“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造句、量词积累)
(4)观看汉字演变过程,增添识字趣味性,认识“肉”字。
3.游戏:品粽子(开火车小老师领读、鸭小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4.认识粽子的原材料,积累叠词。
5.我能读好长句子。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2)练习读句子。
6.齐读课文(两校赛读课文)。
四、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辨析“午”和“牛”。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课件展示汉字演变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4.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小视频演示“分”的写法。
5.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
6.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五、总结反思,拓展提升
1.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给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立字旁 米字旁
午 节 米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