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梁河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24 15:57:05

文档简介

梁河一高202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C 3.B  4.A 5.C  6.D  7.D 8.B  9.C 10.D 
11.B  12.C  13.B 14.C  15.A 16.D  17.A 18.A  19.D 20.A 
21.D 22.D  23.C 24.B  25.D
解析 第1题,由题意可知,北京时间(120°E)为6时40分时,该地为12时,时间相差5小时20分,由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该地与120°E相差80°,且该地时间早,应在东面,故该地经度为160°W。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所在经度为160°W,位于西十一区。
第3题,在我国,河流流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所以泥沙将沉积在N岸,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N岸连接在一起。
第4题,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都是向东偏移。
第5题,读图可知,①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③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②为秋分日,④为春分日。1月25日为春节,位于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选C。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春节”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北移,位于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此时地球位置最接近轨道上③与④之间的d点,故选D。
第7题,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较快,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较慢,时间为7月初。由④到①为3月21日至6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变慢,故选D。
第8题,12时16分影长为0,说明此时太阳直射23°26′N。
第9题,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90°,正午影长为0。夏至日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影长变长。
第10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
第11题,除春、秋分日外,昼长或夜长与12小时差距越小则纬度越低,差距越大则越高。
第12题,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由丙到丁。
第13题,北半球某地点在小满和大暑两节气时昼长相加大于24小时;在处暑和霜降两节气时昼长相加等于24小时;在小雪和大寒两节气时昼长相加小于24小时;在立春和惊蛰两节气时昼长相加小于24小时。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血迹石”和“千人石”分别属于沉积岩和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
第15题,沉积岩是由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第16题,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却形成的。
第17题,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对应图中①。
第18题,由图可知,该地岩层结构呈层状,并且弯曲、断裂。因此,先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随后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岩层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位移,然后受到外力的侵蚀、搬运作用,在搬运的过程中物质逐渐沉积而形成新的岩层。因此该地岩层结构形成的过程为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第19题,①处是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断层构造,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④处为沉积地层,但没有形成背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①处为背斜构造,结构稳定,同时地下水不易进入,因此该处是修建隧道最为理想的地方。
第20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故选A项。
第21题,由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量最大。
第22题,读图,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天气转晴,气温较高,过境时有降雪天气,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下降,影响该时段天气状况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准静止锋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第23题,2月北方仍是冬季,该天气系统过境,是冷空气南下,可能带来的灾害是寒潮。我国冬季不受台风影响。有降雪天气,不会发生干旱。冷锋过境有大风天气,且降水天气空气中凝结核少,不易形成雾霾。
第2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天气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因此为北半球反气旋。
第25题 由上题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反气旋,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故A、B、C错。每年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故D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0分)
26.(1) 6月22日  (23°26′N,45°W) (2分)
(2) bc (1分)
(3) 15  6  21  12 (4分)
(4) 24  12  (2分)
(5) 秋 (1分)
27.(1)岩浆岩  变质岩 (2分)
(2)AC (1分)  
(3) ③ ② (2分)
(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2分)
28.(1)谷地  山地  背斜  向斜  断层 (5分)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1分)
29.(1)西北 风力侵蚀 (2分)
(2)东北 风力沉积 (2分)
(3)变质 变质岩(或大理岩) (2分)
(4)喀斯特(岩溶、流水侵蚀) (1分)
(5)冲积扇 流水沉积 (2分)
30.(1)高  顺时针由中心向四周  反气旋  晴朗、干燥  B (5分)
(2)b点:(过境时)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点:(过境时)降温、阴天、雨雪、大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4分)
(3)c (1分)
31.(1)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 (3分) 
(2) A C(A、C可互换位置)  B (3分)
(3) A、E  C、G (2分)
解析 26.第(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说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点坐标为(23°26′N,45°W)。第(2)题,根据自转方向及昼、夜半球分布可判断bc段为晨线。第(3)题,E点处于正午,地方时为12时;A点位于E点以东,经度相差45°,地方时为12+45°÷15°=15时;B点在E点以西,经度相差90°,地方时为12-90°÷15°=6时;D点在E点以东,经度相差135°,地方时为12+135°÷15°=21时。第(4)题,A点在北极圈上,昼长是24小时,E点位于赤道上,昼长是12小时。第(5)题,夏至日再过三个月是秋分日左右。
27.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28.(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29.(1)甲图中A地貌为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风向从缓坡吹向陡坡,根据指向标,说明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3)根据图中岩层情况看,C为花岗岩,有岩浆活动,D为石灰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4)根据图例, D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5)乙图为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后沉积所形成的地貌。
30.根据图中等压线值可以看出,a为高压中心,图的右侧为锋面气旋,b、d位于冷气团一侧,c位于冷锋锋前,b位于暖锋锋前,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的。
31.略梁河一高202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图,完成3~4题。
3.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哪岸连接在一起(  )
A.M岸 B.N岸 C.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D.不能确定
4.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的方向均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2020年1月2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6.“春节”这一天地球的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的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某校(23°26′N)的高中学生,中午前后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利用一根标杆,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杆影长度,并将其结果绘制成示意图。仔细观察下图,回答8~9题。
8.此日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9.此日后继续观测,一周内正午标杆的影子(  )
A.不变 B.变短 C.变长 D.无规律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0~11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0.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1.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读图,回答12~13题。
12.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13.北半球某地点在下列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24小时的是(  )
A.小满和大暑 B.处暑和霜降 C.小雪和大寒 D.立春和惊蛰
“血迹石”是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14~15题。
14.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相同的岩石分别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15.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却凝固作用
图1示意由柱状节理及其发育的墨绿色玄武岩构成的岛屿,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蓝天碧海之中的一块墨玉。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该岛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水常年的侵蚀作用 B.河流携带的泥沙固结变质
C.岩浆侵入地壳缓慢冷却 D.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却
17.该玄武岩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19.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1.该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地2019年2月19日至24日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影响该时段天气状况的天气系统是(  )
A.暖气团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冷锋
23.该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
A.台风 B.干旱 C.寒潮 D.雾霾
读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24~25题。
24.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流分布看,该天气系统属于(  )
A.南半球 高压 B.北半球 反气旋 C.北半球 气旋 D.南半球 低压
25.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阴雨天气 B.梅雨天气 C.台风 D.伏旱天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0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26.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________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2分)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________段。(1分)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_______时,B______时,D______时,E________时。(4分)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昼长________小时,E昼长________小时。(2分)
(5)再过三个月,B地处于________季。(1分)
2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2分)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1分)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2分)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2分)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5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1分)
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分)
(2)甲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分)
(3)甲图中C、D交界处经常会发生________作用,形成________岩。(2分)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________地貌。(1分)
(5)乙图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分)
30.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时,a地位于________气压控制下,其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________流动,这种气流运动称为____________,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d点吹的风为________(选择填空)。(5分)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简述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和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4分)
地点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b
c
(3)暖空气在冷、暖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运动。在b、c两地中,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____地。(1分)
31.读“北半球大气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3分)
A是____________带,B是____________带,C是____________带。
(2)低纬环流在近地面包括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字母),风带是____________(填字母)。(3分)
(3)在A、C、E、G四地中,属于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属于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