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09:29:21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1.民族分布
(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2)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


乌 桓
匈奴




南越
西南夷
2.秦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设官
管理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军事驱逐
行政管辖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西汉在西北地区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护乌桓校尉。
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设置机构
和亲政策
(二)汉朝
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②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发动战争
屯戍政策
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 《燕然山铭》石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朝聘及册封民族首领的礼仪
负责各族朝见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地方
隋朝
北方突厥
南方百越
流球
郡县制
唐朝
关系良好
西北
天可汗,平定突厥。
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
加封南诏,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管理
机构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府州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
阅读教材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澎湖巡检司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1.元朝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结束各政权的并存对峙,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行汉法”
“因其俗而柔其人”
管理
办法
用色目人做官,促进民族融合
对西藏实行行政管理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
不同民族
不同政策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
都司、卫、所

土司
敕封僧俗领袖、都司、茶马贸易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明朝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羁縻
政策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沙洲、哈密、蒙古卫;
西南:设土司;
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征调军兵
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西宁、驻藏办事大臣
满蒙联姻
土官制度
改土归流
理藩院
3.清朝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
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管辖青海、西藏;
西南地区沿袭土官制度,也“改土归流”;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有任期的流官。
自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连接着中国、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汉代的丝绸之路
唐代的丝绸之路
宋代的丝绸之路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元明清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隋唐宋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秦汉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看着这流传千年的《礼宾图》,我仿佛听到沙漠深处传来阵阵驼铃声,又宛若闻到咸涩的海风,它随着使节的队伍从欧亚非,一路飘到长安,展现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理念。
课堂检测
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刺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据此可知,明朝时期与蒙古族的关系不包括
A.防御 B.战争 C.和平交往 D.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D
2.唐朝对归附的东突厥各部首领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灵活开明 B.管辖突厥各部
C.首先采用武力征服 D.改变了突厥的社会性质
A
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朝
A.天朝上国的观念 B.人口流动的频繁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保卫边疆的需要
C
4.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
A.打败匈奴 B.联合突厥 C.对抗契丹 D.击退女真
A
5.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稽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C
Thank You!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习题
一、选择题
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刺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据此可知,明朝时期与蒙古族的关系不包括
A.防御 B.战争 C.和平交往 D.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2.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唐朝对归附的东突厥各部首领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灵活开明 B.管辖突厥各部
C.首先采用武力征服 D.改变了突厥的社会性质
4.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秦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B.清在新疆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设行省以加强控制
C.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西藏自治区
D.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民族关系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朝
A.天朝上国的观念 B.人口流动的频繁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保卫边疆的需要
6.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7.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8.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
9.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0.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机构负责管理少数民族的是(  )
A.明朝的内阁 B.宋朝的枢密院
C.元朝的宣政院 D.清朝的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辽阔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部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史称的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12.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糧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堿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清朝对地图中ABCD四处“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材料中未提及明朝和蒙古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重修长城是防御,瓦刺、鞑靼两度南下是战争,和议、贸易是和平交往,A、B、C三项表述都符合明朝时期与蒙古族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故①表述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故②表述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主管民族事务,故③表述错误;清朝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故④表述正确。因此A正确,BCD排除。
3.A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政府对突厥的管理策略非常灵活,政策比较开明,故A项正确;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而材料仅涉及东突厥各部,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中唐朝对待东突厥的措施并不会改变突厥的社会性质,故排除D项。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A中秦朝三公九卿中的典客主要负责少数民族事务,故A正确;.清在西南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在新疆是设立行省,故B项错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故C错误;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民族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5.C
【详解】
夷狄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其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C正确;天朝上国的观念主要指向的是其他国家,而非对周边少数民族,排除A;人口流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保卫边疆和华夷观念无关,排除D。
6 D 
【解析】“党项马”“吐蕃鹦”等周边民族商品都在长安城销售,由此可以判断出唐朝各民族经济往来频繁,故D项正确。
7 A 
【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给予少数民族地区高度的自治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正确。
8 B 
【解析】材料“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增多,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
9 A 
【解析】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文化的图案,这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A项正确。
10 C 
【解析】元朝的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C项正确。
11.
(1)措施: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善(设置专门机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详解】
(1)问根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可得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可得出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不同时期边疆管理的措施可得出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据材料“土官制度”“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等信息可得出因俗而治;据材料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权威。第二小问,从边疆开发、民族认同、疆域版图、边疆治理模式等方面回答。
12.(1)民族变化: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2)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措施:A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B 改土归流;C 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D 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
【详解】
(1)民族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所学知识而可知,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特点: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可知,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措施:根据“清朝形势图”可以看出,在新疆地区,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根据形势图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云贵地区,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疆域的有效经略,使得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疆域范围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清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有效管辖边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