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0:20: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2.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向政协代表作《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利。”这主要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 B.是国情和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C.是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产物 D.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需要
3.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A.当时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4.1957年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C.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
5.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各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上述材料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7.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这不能表明(  )
A.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8.“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9.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废除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10.2018年,《人民日报》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专栏,带大家领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这说明(  )
A.政治协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民主
C.“一国两制”助推祖国统一大业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材料二:1952年9月,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党对边疆民族聚居区统一领导的决定》,从1953年中期开始,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1952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畹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瑞丽市边境贸易额达7.5亿元,货物吞吐量超过80万吨,瑞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
﹣﹣摘编自李邦伟《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及重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治理的特点。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材料二: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2)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两部法律依据。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A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并不是巩固祖国统一局面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也不可能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故D错误。故选B。
2.A
【解析】
根据“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并结合新中国成立时帝国主义国家阻挠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并联系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分析解答。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材料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故选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C的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故可排除D。
4.B
【详解】
据“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矛盾,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B正确;A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排除D。
5.C
【详解】
从“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来制定的,C项正确;历史传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且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战争,民族团结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问题,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是1984年,当时周恩来同志已经逝世,排除D项。故选C项。
6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的经验,但又与传统治理模式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故 B项正确。
7 D 
【解析】D项中“高度的自治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8 B 
【解析】根据材料“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因民族制宜”可知,这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
9 B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10 D 
【解析】材料“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故D项正确。
11.【考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答】(1)措施:根据“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得出进行军事平叛,稳定边疆局势;根据“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得出设置督抚机构,规划行政建制;根据“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得出构筑军事体系,明确边界范围;签订专门条约,收回部分失地。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稳定了云南边疆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规范了边疆治理模式,填补了边境管理的制度空缺;为后世边疆管理奠定了基础。
(2)特点:根据“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得出突出地方各族人民的政治地位;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根据“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得出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注重群众参与;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畹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得出治理模式与时俱进,正确科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故答案为:
(1)措施:进行军事平叛,稳定边疆局势;设置督抚机构,规划行政建制;构筑军事体系,明确边界范围;签订专门条约,收回部分失地。作用:稳定了云南边疆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规范了边疆治理模式,填补了边境管理的制度空缺;为后世边疆管理奠定了基础。
(2)特点:突出地方各族人民的政治地位;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注重群众参与;治理模式与时俱进,正确科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12.【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答】(1)过程:根据材料一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及其出处“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65年又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法律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可知,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民族自治区域)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可知,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故答案为:
(1)过程: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我国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加上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
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 1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目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华民族分布图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交错杂居、多元一体格局。
(2)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原因: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表现: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进程
(1)建国前中共探索民族区域自治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③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2)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②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城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1.发展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79年起重新开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调整工作。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制定了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这部法律吸取了过去《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有益成份,总结了建国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和教训,在1982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新规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比较定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96年底,全国共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内蒙古地区称盟)、221个自治县(内蒙古地区称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
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联欢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优势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材料二: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三: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
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课堂小结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历史背景
建立标志及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习近平思想
作用
发展表现
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十九大报告
课堂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B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A.当时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B
3.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各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C
4.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
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
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5.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