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后)-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后)-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27 15: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后)
一、选择题
1.下图中数码表示地形正确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顶 C.③﹣﹣陡崖 D.④﹣﹣山谷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省力 B.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省力
C.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 D.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
3.此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是(  )米
A.320 B.335 C.340 D.不确定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哪种颜色表示(  )
A.黄色 B.蓝色 C.绿色 D.白色
5.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P点分别位于(  )
A.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B.鞍部、山顶、山脊、山谷
C.山谷、鞍部、山顶、山脊 D.山顶、山谷、山脊、鞍部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M点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顶 B.鞍部 C.山谷 D.山脊
7.沿图中过M点的乙、甲两条线所做的剖面图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读“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C两点代表的陆地地形类型分别是(  )
A.高原、盆地 B.丘陵、平原 C.山地、盆地 D.山地、平原
9.C点的海拔为(  )
A.1200米 B.200米 C.1000米 D.500米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0.有一位学生根据上图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如下几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所示地形为盆地 B.两座山峰的海拔大约都为700多米
C.小河自东北向西南流 D.从南坡上山比东坡方便易行
11.在下面四幅图中,比较接近上图AB两点的地形剖面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  )
A.200m B.235m C.270m D.300m
13.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
A.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B.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二、解答题
14.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______,并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____________。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___________。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坝,其坝顶海拔为500米,水坝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总4页
试卷第2页,总4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该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详解】
A中的①代表的是山顶,②在两个山顶之间,表示是鞍部,③是多条等高线重叠处,所以是陡崖,④等高线往高处凸,表示的是山脊,所以选择C。
2.D
3.B
【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某个区域的地形地势状况,通常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五种地形类型。
2.由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但最费力;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但不是最省力;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但不是最费力;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故选D。
3.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20米,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是335米,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知识。
4.C
【详解】
一般在地形图上,高原和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则越深,高原一般是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而海拔在500以下,地势起伏较大的是丘陵;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的是平原,用绿色表示,故选C。
5.A
【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四个地图中,从左向右分别是等高线呈闭合的山峰,第二个图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山脊,第三个图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山谷,第四个图是位于两座山之间的鞍部,故选A。
【点睛】
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6.B
7.A
【分析】
6.由图可以看出,图中M是位于两座山之间的低洼处,是鞍部地形,故选B。
7.沿乙线,剖面图经过山谷-鞍部-山谷,剖面图呈凸形,沿甲线,剖面图经过山峰-鞍部-山峰,剖面图呈凹形,故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及剖面图有关知识。
8.C
9.B
【解析】
8.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读图可知,图中A是山地,C是盆地。故选:C。
9.海拔是指以海平面为基准,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也叫绝对高度,读图可知:C点的海拔为200米,故B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其比较以及海拔的概念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10.B
11.C
【解析】
10.读图可知,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故A错;该图的等高距为100米,我们可以推断出两座山峰的海拔大约都为700多米,B正确;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推断出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故C错;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缓坡爬山比较容易;读图可知,东坡等高线稀疏,所以从东坡上山比南坡方便易行;D错,所以该题的答案选B。
11.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AB线中间高,在靠近B处有一小谷地,ABCD四个选项中,③符合,故答案选C。
【点睛】
该题主要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2.C
13.A
【分析】
12.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图中甲处的海拔在550-600之间,乙地的海拔最接近300米,所以两地高差约为250-300间,故选C。
13.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不能看到山顶有悬崖,丙处也不是最低处,不能看到丁处的游人戏水,故选A。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某个区域的地形地势状况,包括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五个地形类型,可通过等高线判断坡度的陡缓。
14.(1)地势、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AB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2)800~1 200米之间
(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
【分析】
(1)从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说明地形、地势特点。结合等高线与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
(2)在分别读出甲聚落和朝阳峰海拔的前提下,利用交叉相减方法计算其相对高度。
(3)由于受山脊阻挡,在朝阳峰看不到丁村。
(4)分别从蓄水量大小、淹没土地面积、工程量大小及搬迁居民数量等进行评价。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四周高,中部低,所以为盆地地形。河流发源于山谷中,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根据等高线数值和凸出情况,结合指向标可知,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2)据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200米,甲聚落的海拔大约为300~500米,朝阳峰的海拔大约为1300~1500米,故两者相对高度为800米~1200米。
(3)读图可知,从朝阳峰到丁地之间有山脊,受山脊阻挡,视线不通透,所以从朝阳峰看不到丁地。
(4)水库的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米,根据等高线数值可知,A方案的不利因素是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有利因素是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规模小。B方案的有利因素是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大;不利因素是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规模大。
【点睛】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答案第4页,总4页
答案第3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