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中)
一、选择题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有一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我们可以判定它为( )
A.山谷 B.山脊 C.盆地 D.山顶
2.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拔50米 B.丙地的海拔200米
C.丙地绝对高度150米 D.甲、乙的相对高度100米
3.关于图中等高线(单位: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山与乙山的相对高度是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G是陡崖,A是鞍部 D.CD和EF都是山谷
4.某校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对附近某山进行野外实践考察。读图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 B.图中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C.C点与山顶B的相对高度约260米 D.从C点爬到山顶B比从D点容易
5.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
A.坡陡地区 B.山谷 C.陡崖 D.缓坡地区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的颜色是( )
A.绿色 B.黄色 C.蓝色 D.褐色
7.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的是(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山地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9.在分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越深,代表海洋的深度( )
A.越深 B.越浅
C.不深不浅 D.没有什么特定含义
10.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起伏状况的地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彩色地形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11.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起伏状况的地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彩色地形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解答题
1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山的海拔是_______米,乙山的海拔是_____米,两者的相对高差_______米。
(2)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
(3)如果甲、乙两山顶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甲、乙两山顶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为________千米。
(4)A处为________,B处为________,D处表示________,F处表示________。
(5)D处与E处相比,坡度较缓的是________。
13.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
(2)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3)若要登上山顶甲处,从 (C、D)处比较容易攀登。
(4)虚线E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山脊、山谷)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2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
【详解】
山谷是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出凸.故A不符合题意,山脊是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故B符合题意,盆地是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故C不符合题意,山顶是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详解】
海拔是指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读图可知,甲地海拔是100米,乙地海拔是50米,丙地的海拔是200米;相对高度是指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米 50米=50米。故选B。
【点睛】
考查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特点。
3.C
【详解】
A、图中甲山高1150米,乙山高132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170米,故A错误;
B、图中CD等高线弯曲并凸向低处,是山脊。EF等高线弯曲并凸向高处,是山谷,故B错误;
C、图中G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A处位于两山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是鞍部,故C正确;
D、图中CD是山脊,EF是山谷,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4.D
【详解】
等高线可以表示不同的山体部位,从图中可知,A处是山谷,图中的河流是东北向西南流,B山峰的海拔在300米左右,C点海拔是100米,其相对高度是200米左右;C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D处等高线密集是陡坡,故从C点爬到山顶B比从D点容易,选D。
5.D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爬坡较省力,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爬坡较吃力,但此处的有河流的情况下水流速度会较快.
【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6.A
【详解】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A。
7.A
【分析】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一般都在沿海地区;高原是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盆地是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
【详解】
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故A符合题意。
8.C
【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地形类型的考查。
【详解】
根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意知,反映的地形是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所以C正确。故选C
【点睛】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五种突出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9.A
【详解】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山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蓝色越深,则表示海洋深度越深.故选A。
10.B
【分析】
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详解】
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故选B.
11.B
【分析】
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详解】
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故选B.
12.678 620 58 东北 3 鞍部 陡崖 山脊 山谷 D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详解】
(1)从图中可知,甲地的海拔是678米,乙地的海拔是620米,甲乙的相对高度是58米。
(2)一般的地图,定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图中可知,甲山在乙山的东北方向。
(3)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从图中可知,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是150000厘米=1.5千米,故甲、乙两山顶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甲、乙两山顶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为3千米。
(4)等高线可以表示不同的山体部位,从图中可知,A位于两座山之间是鞍部,B处等高线重叠是陡崖,D等高线向低值凸出是山脊,F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
(5),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D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
13.(1)100(2)自西向东(酌情,合理即可)(3)C(4)山脊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知识。
【详解】
(1)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就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据图可知:图中的A点海拔为500米,B点的海拔为400米,两点的相对高度是500米﹣400米=100米。
(2)地图上定向的方法很多,对于一般地图,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流。
(3)利用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的平缓和陡峻,一般来说: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要选择一条坡度较缓的路线登山,应选择等高线稀疏的地区,据图可知:从C、D两处选择攀登甲山,C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容易攀登。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为陡崖。据图可知:图中的虚线E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4页,总4页
答案第2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