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滑动摩擦力
学科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2020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是高中物理学重要章节之一,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所讲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三大力之一,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全过程,既是对重力、弹力等内容的延伸,又为以后受力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新课程教学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惯性,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为载体,在设计(包括实施)中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重点及难点
(1)学习目标: 1、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了解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3、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4、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通过观察现象以及分析图片,使学生关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重、难点 重点:①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②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③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难点:①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理解相对运动与运动的区别。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并完成了实验探究步骤;本班学生进校基础知识与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但通过高一年级两个多月的教学,教师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应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是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观察图片,总结规律 为什么轮胎和鞋底有复杂的花纹?为什么鱼的身体要分泌粘液?引出章节名:摩擦力。 2、回顾初中摩擦力的概念。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回顾初中摩擦力的分类。 4、通过摩擦力的分类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观看图片,思考现象不同点和原因.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回顾旧知
发布阅读任务,展示学生阅读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何特点?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计算公式是什么? 5.什么叫动摩擦因数?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在书本的哪一个位置? 思考:怎样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举出示例:黑板擦擦黑板与粉笔在黑板上能写字都是由于两物体间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①用粉笔分别在黑板上与镜子上书写?为什么镜子上没有留下记号? ②在黑板上画出记号,将黑板擦按压在记号处却不发生相对运动?拿开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记号没有被擦去? ③黑板擦轻轻的接触黑板,与黑板发生相对滑动,再观察:为什么记号没有被擦去? 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请同学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教师对发言进行肯定和补充 随堂练习 考察学生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 除了利用效果可视的方法了解滑动摩擦力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身体感受到自身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体验:伸出手掌用力按压桌面,感受到桌面对手的弹力,然后向前滑动手掌,是否感觉到有一个力在阻碍手的运动?这个力要阻碍手与桌面间的相对运动,应该向什么方向? 给出情境,请同学上黑板判断物体所受滑动静摩擦力的方向并画出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 关于小车问题应首先思考: 木块受到谁给他施加的滑动摩擦力? 如何判断木块与小车相对运动的方向? 请同学总结判断滑动摩擦力的一般步骤方法 当堂提高训练 分别画出A与B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 (运用刚总结的判断方法) 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手按压桌面前伸,越用力就越难滑动 接粗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与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呢?与两物体的相对运动速度呢? 想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某一因素有关该怎么办呢? 总结归纳控制变量法 给出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这是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现在高中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是如何定量的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改进实验 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在相同的接触面条件下压力大小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压力成正比。更换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这个比值不同。 用公式如何将正比关系表示出来? Ff =μF压 请同学说出公式中每一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提问:式中的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 PPT展示不同平面,斜面,墙体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试分别判断三种情况下两物体间的压力是否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式中F压表示压力,猜想:公式中的μ表示什么? 鼓励学生回答,讲解μ的相关知识点 μ 叫做动摩擦因数:比例常数,无单位,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一般μ<1。 课件展示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素与书本例题,学生利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 展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与难点: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利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计算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六、当堂练习 先给与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提问学生解题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讲解题目。 阅读教科书P60【滑动摩擦力】相应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并指明教材位置 学生给出多种回答 学生回答因为镜子表面是光滑的 学生回答因为板擦与黑板间没有相对运动 学生回答因为与黑板间没有压力 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两物体接触且有挤压(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学生跟随体验桌面对手的滑动摩擦力 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区分“相对运动”和“运动”。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回答判断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学生上黑板在多媒体上做答 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接触面粗糙程度与压力大小 回答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判断不同情境下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前后知识猜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归纳解题思路与步骤 学生进行笔记梳理与补充 练习训练案部分的四个小题 带着目的自主阅 读,培养学生自主 习和思考能力 问题设置即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检验学生本节课知识点掌握能力,做好课堂反馈,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