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课后)
一、选择题
1.读图,下列地形区与图中农耕制度最相符的是( )
A.华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我国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调整后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
A.农业种植类型单一 B.农民收入减少
C.粮食作物减少,经济利益下降 D.因地制宜,农业种植类型多样
3.图中反映该地农业市场化最有利条件是( )
A.资源丰富 B.地价便宜 C.交通便捷 D.政策支持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发展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
A.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渔业 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
C.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发展林业 D.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林业
5.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西北牧区退耕种草
6.下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结构与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东北三省、②长江中下游地区、③南部沿海地区,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②,乙④,丙③.丁①
C.甲③,乙④,丙①,丁② D.甲②,乙④,丙①,丁③
7.某城镇周围的农民要发展小麦、果林、乳牛、渔业等农业生产,请在图中A、B、C、D处合理安排,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小麦、乳牛、果林、渔业 B.乳牛、果林、小麦、渔业
C.小麦、果林、乳牛、渔业 D.乳牛、小麦、果林、渔业
8.下列关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线以南冬季河流封冻 B.该线以北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C.该线以南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D.该线以北耕地以水田为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读我国油菜、冬小麦、棉花、水稻四种农作物集中产区(阴影区)示意图,回答以下小题。
9.四幅分布图与作物集中产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油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棉花 B.①水稻②冬小麦③茶叶④油菜
C.①棉花②油菜③水稻④冬小麦 D.①棉花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
10.我国外向型农业区主要有( )
A.山东半岛和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和东北三江平原
C.闽南地区和新疆吐鲁番盆地 D.珠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
2020年的政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5月22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说中国的两大口根―稻谷和小麦自给率达到百分之百,现次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年。最后用四句话表明中国粮食信心:“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南方地区种植出了“巨型稻”。与传统水稻相比,“巨型稻”具有高大、不易摧折、耐淹涝等突出特点。在水田里还可养鱼和青蛙,利用蛙吃害虫、鱼粪肥田,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水稻种植优势区的种植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低纬地区为主,热量充足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③降水较丰沛,雨热同期 ④地形平坦,黑土肥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东北平原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改善 B.机械化水平提高
C.农业技术革新 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3.推广“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化学肥料,保护生态 B.增加自然湿地,发展旅游
C.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问题 D.丰富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
二、解答题
14.下图为我国2020年春耕春播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类型以_____为主。但南北稍有差异: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
(2)我国最早进入春播春种的省份是_____,最晚进入春播春种的地区是位于北方的东北地区。影响我国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
(3)甲位于_____盆地,该盆地农作物种植区呈环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
(4)制约华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哪些解决办法?
试卷第4页,总4页
试卷第3页,总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的东北平原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的华北平原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能够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农作物,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
2.D
3.C
【分析】
2.
由题目可知,该地调整后的农业生产特点是农业种植类型多样,故A错误。农民的收入会增加,故B错误。粮食作物减少,但经济效益上升,故C错误。属于因地制宜的做法,农业种植类型多样,故D正确。故选D。
3.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这里农业市场化最有利的条件是交通便捷,有利于农产品外输,与其余三项无关,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C
【分析】
农业生产的对象,无论植物或动物,都有其本身的生长规律,都受自然条件制约,而有地域性的特征。而不同地区又分别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别确定不同的重点,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
【详解】
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所以A不符合题意;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所以C符合题意;在降水较少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所以B不符合题意;在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渔业,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D
【详解】
东北林区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适宜于发展林业,伐木种粮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洞庭湖湖水适宜于发展渔业,围湖造田对洞庭湖的环境和功能产生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云贵高原地形崎岖,陡坡不宜于开荒种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草场广布,适宜于发展畜牧业,退耕还草符合因地制宜,有利于保护草原环境,选D。
6.D
【详解】
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种植喜凉作物,春小麦、玉米、大豆、高亮、甜菜等,一年一熟;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暖温带,种植喜温作物,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等,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热带,种植喜热作物,水稻、油菜、花生等,一年两熟;南部沿海地区,纬度更偏南些,适合种植喜热的水稻、甘蔗、橡胶、咖啡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
A处海拔低,地形平坦,多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B处为大面积平原,并有小河流过,有灌溉水源,适合发展种植业;C处海拔较高,且起伏大,不易种植作物,可发展林业,大面积种树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D处图形为湖泊,并河湖较多,适合发展渔业生产。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8.B
【分析】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耕地中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等。
【详解】
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封冻,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不封冻,故A错误;秦岭-淮河线以北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秦岭-淮河线以南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故B正确;秦岭-淮河线以北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秦岭-淮河线以南一年两熟到三熟,故C错误;秦岭-淮河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秦岭-淮河线以南耕地水田为主,故C错误。故选:B。
9.A
10.A
【解析】
9.①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为油菜;②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为暖温带,为冬小麦;③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为水稻;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和新疆,为棉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0.外向型农业是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我国外向型农业区主要有山东半岛和珠江三角洲。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1.B
12.C
13.A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的农业。
11.
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都位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①正确。两地区人口稠密,但不属于自然条件,②错误。两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③正确。我国的黑土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④错误。故选B。
12.
东北平原的黑土广布,土壤条件优越,土壤条件不需要改变,A错误。机械化水平提高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不是东北平原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的主要原因,B错误。农业技术革新使得作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且产量更大,是使东北平原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的主要原因,C正确。扩大种植面积,易引发生态问题,D错误。故选C。
13.
“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水田里养鱼和青蛙,利用蛙吃害虫、鱼粪肥田,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A正确。发展“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不会增加自然湿地也不会解决缺水的问题,B、C错误。发展“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并不会丰富饮食结构,D错误。故选A。
【点睛】
农业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源条件。农业技术革新使得作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且产量更大,是使东北平原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的主要原因。“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水田里养鱼和青蛙,利用蛙吃害虫、鱼粪肥田,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
14.(1)种植业 小麦 水稻
(2)海南省 气候(气温,纬度)
(3)塔里木 水源
(4)水资源不足 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等。
【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春耕春播示意图,让学生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种植业的南北差异,纬度位置的不同对我国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掌握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措施。
【详解】
(1)图为2020年春耕春播示意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2)我国最早进入春播春种的时间是2月下旬,对应的省份是海南省,最晚进入春播春种的地区是位于北方的东北地区,影响农作物的分布主要两地纬度位置不同,气温回升的时间不同,气候也不相同,所以影响因素是气温,或气候、纬度。
(3)甲位于昆仑山脉和天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在塔里木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有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所以该盆地农作物种植区呈环状分布的影响因素是水源。
(4)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南多北少,华北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更加剧了缺水状况,所以制约华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不足。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等(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4页,总4页
答案第4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