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4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4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6:18:16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怎样的时局是“一目了然”的?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蛤蟆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
鹰代表美国。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
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
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漫画揭露了20世纪初,西方列强联合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
列强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知道发动这场战争的是哪些侵略者吗?他们对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
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
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
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义和团英
勇抵抗外国侵略者,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这是什么运动呢?它又有何意义?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般是以八卦名目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统一固定的信仰,只有“神灵附体” “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大都是《封神榜》 《三国演义》 《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中的人物,在“上法附体” 时,想起谁就说是谁 “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羽、黄天霸、窦尔敦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



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
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
反帝斗争组织。
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外国资本无节制地进入中国,外国商品无限制地涌入,这一方面提升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使许多中国人的生活难度在加大,许多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较之战前不是有所改善,而是进一步恶化。有了这种最直接的个人生活体验,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村民众在将这种责任归罪于朝廷的同时,他们更直接的感受就是:仰仗洋枪洋炮而作威作福的洋教士们以及他们所豢养的所谓教民几乎没有什么好东西。他们的愤怒对准这些洋教士和中国教民。
--马勇《义和团的崛起与覆灭》
为什么底层人民会仇恨洋教士?他们形成了什么组织?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材料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
敬神佛忘祖先。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不所添。如不信,
请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不用兵,只用团,要杀
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
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 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材料2:“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伸。”
1、根据材料1指出“鬼子”指什么?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和约”、“民怨不伸”各指什么?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鬼子”指帝国主义侵略者。
“和约”指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民怨不伸”指侵略者欺压百姓,而中国人民却无处申冤。
直接原因:教会势力猖獗,导致人民起来反抗。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教会势力猖獗,导致人民起来反抗。
义和团为什么会在山东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1895年1月
日军在荣成湾登陆
1897年
德国在山东设总督府
1898年
英国强租威海卫
2、兴起时间、地点:
19世纪末,山东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杀。
戴西洋眼镜的,杀。
穿西装的,杀。
会说英语的,杀。
留过学的,杀。
和外国人做朋友的,杀。
家里有外国书籍的,杀。
娶或者嫁外国人的,杀。
他们甚至抵制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东西如:洋楼,拆。铁路,扒。电线,剪。
电灯,砸。钟表,扔。火车,烧。
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义和团团民的暴行
拳民正在破坏铁路
团民与侵略军奋勇搏斗
滥杀无辜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义和团杀洋人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资料1 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袁世凯上任后,马上对义和团采取血腥的屠杀政策。
资料2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
剿杀
招抚
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义和团发展迅速,一时难以剿灭,改用“招抚”办法,企图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900年6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除了屠杀教民外,义和团更滥杀无辜,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
3、发展:
清政府招抚义和团,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
粘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扶清灭洋
4、口号:
核心
扶清:这反映了义和团具有爱国性,但是也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从而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导致被清统治者利用和控制。
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由此看出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是?
外国侵略者
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落后因素
5、性质:
是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的的反帝爱国运动
2.兴起时间、地点:
1.兴起的原因:
3.口号:
4.发展:
19世纪末
山东
“扶清灭洋”
1900年春 京津地区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
外国传教士在各地胡作非为,导致人民起来反抗(直接)。
一、义和团运动
5.性质:
是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的的反帝爱国运动
资料 光绪二十六年( 1900)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发布宣战诏书,给各省督抚发布招抚义和团上谕,并给义和团发放银两及粮米……在宣战上谕发布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向李鸿章等人解释说,朝廷这样做,实在有万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义和团声势浩大,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帝国主义列强决定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组建“八国联军”,顺势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织联军侵华。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
侵华:
西摩尔(1840-1929)
2.抗击经过:
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在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记忆口诀:因恶得罚,每日易懊。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开始
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在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廊坊大捷
义和团在廊坊
顽强阻击八国联军
各国联合舰队占领天津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扩大---天津保卫战
2.经过:
慈禧对外宣战
义和团和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
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被八国联军炮毁的天津城墙
被八国联军大炮轰毁的天津街市
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郊民巷的外国军队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北京)
扩大---北京保卫战
2.经过:
慈禧利用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北京)
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前门)。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狼狈西逃的慈禧
1900年8月29日《笨拙》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仓皇逃往西安。
慈禧逃跑途中,下令清军“剿灭”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变化: 从剿杀到招抚
目的: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 维护清朝统治。
材料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1、一开始的时候,官方对其是全力围剿……都是在打义和拳或义和团。——《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2、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3.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3.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前
八国联军侵华后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前期
后期
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北京沦陷后,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听命于联军的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
慈禧在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慈禧颁布的“绞杀义和团”的诏令
4、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失败原因:
主观:
农民阶级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没有统一领导、严密的组织,是自发的
2.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
3.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行动具有盲目性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
瓦德西
义和团运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5、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不直接瓜分,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
6、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黄包车上都是八国联军抢劫来的财物
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
听命于联军的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
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民
美军在天津抢劫的银子
翰林院藏书室46000多册古籍被洗劫一空
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
法军抢来的耕牛
美军抢劫的白银




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图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及国家:1901年9月
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严重损害了国防安全。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
3.《辛丑条约》的特点及影响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
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特点: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深远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政府已然成为
“洋人的朝廷”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
有学者写道 “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出银一两,
换取她回銮北京充当“女皇”的地位”
时间 侵华战争 条约 影响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沧桑回眸 以史为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什么总是挨打和失败?
沧桑回眸 以史为鉴
落后就要挨打!
1900年-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中国1840-1901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
屈辱史
抗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