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1 二氧化碳
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却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导入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重点、难点)
2.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
3.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及预防。
学习目标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观察与思考:
探究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2.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
3.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探究新知
实验与探究:
探究实验1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阅读课本P117的实验6-3,完成下面的表格。
现象
分析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学以致用:
“屠狗洞”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现在的你能解释吗?
山洞中有大量石笋,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二氧化碳沉积在人类腰间以底,狗的身高不足人膝,狗的呼吸也需要氧气,因为氧气的含量不足所以狗因缺氧而死。
实验与探究:
探究实验2 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阅读课本P117的实验6-4,完成下面的表格。
现象
分析
塑料瓶变瘪了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归纳与小结: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无色
气体
无味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不支持
实验与探究:
探究实验3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阅读课本P118的实验6-5,完成后面的问题。
交流与讨论:
步 骤 现 象 分 析
Ⅰ
Ⅱ
Ⅲ
Ⅳ
Ⅴ
喷上稀醋酸
紫色小花变红
稀醋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石蕊是一种指示剂,遇酸变红色
喷水
紫色小花不变色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直接放入CO2中
紫色小花不变色
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喷水后放入CO2中
紫色小花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将Ⅳ中的小花取出,加热
红色又变成紫色
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所以红花又变成紫色
交流与讨论: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现象:将喷水后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O2 + H2O H2CO3
当加热时,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CO2从溶液中逸出,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变成紫色。
H2CO3 H2O+ CO2↑
交流与讨论: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了,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CO2 + Ca(OH)2 CaCO3 ↓+ H2O
检验CO2
知识与拓展: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作“干冰”。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因此可作制冷剂。
人工降雨
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形成降雨。
二.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观察与思考:
1.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CO2
灭火
人工降雨
光合作用
制冷剂
尿素
纯碱
汽水
工业原料
探究新知
知识与链接: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CO2 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注意:人群密集处应注意通风换气,去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观察与思考:
2.对环境的影响
①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CO2、O3、CH4、氟氯代烷(氟氯昂)等。
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观察与思考:
2.对环境的影响
②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a.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b.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c.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观察与思考:
2.对环境的影响
③防治措施
a.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燃料 。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采取的措施
1.制定限制CO2的政府和国际规定,签订公约。
2.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CO2等。
3.倡导“低碳”生活。
一、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参与光合作用
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课堂小结
1.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用作制冷剂 B.用作气体肥料
C.用作燃料 D.生产碳酸饮料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使用太阳能 B.乘公交出行
C.分类回收垃圾 D.使用一次性木筷
C
D
课堂练习
3.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C.都属于氧化物 D.相同条件下密度都比空气的大
A
C
5.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应做的实验是(图中的小花为浸润过石蕊后烘干的纸花)( )
A.①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6.下列物质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
B.干冰易升华,常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可燃,可用于冶炼金属
D.熟石灰显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7.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
A
8.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向空气中排放CO2会形成酸雨 B.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可相互转化
C.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C
A
9.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B.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10.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