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系列——刘邦(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系列——刘邦(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8: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帝王系列——刘邦
1 .汉高祖刘邦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汉高祖这番话( )
A.表明刘邦手下有许多杰出人才 B.说明刘邦非常谦虚
C.说明刘邦很注意表扬他的部下 D.说明刘邦善于用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刘邦的话,可以反映出刘邦善于用人,领导者不在于自身能力的高低,在于驭人能力的强弱,故选D。
2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农民起义的是
A.刘邦、韩信 B.项伯、项羽 C.刘邦、张良 D.刘邦、项羽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领导了反对秦朝的战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帝位,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刘邦能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刘邦军事力量超过项羽 B.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C.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项羽出身低微,势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
楚汉之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是善于用人、有关中作后方、约法三章赢得民心,C符合题意;军力强大不是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当时项羽的实力强大,刘邦力量弱小,A排除;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是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排除;项羽出身低微,势力较弱不是刘邦能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择C。
4 .下图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刘邦率兵攻占成阳
B.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
C.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
D.刘邦采取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刘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是汉高祖,“文景之治”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与刘邦无关。所以,D项是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符合题意;ABC三项都符合刘邦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楚汉战争中,项羽最后在四面楚歌中拔剑自刎,刘邦最终获胜。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
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势力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刘邦注重收揽民心
④刘邦善用人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迷信武力,刚愎自用,刘邦胜利的原因有运用正确的战术,分化收买项羽的部下,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故①③④符合题意。刘邦势力并非一直占绝对优势,而是逐渐由弱变强,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6 .关于“楚汉之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刘邦反对项羽的正义战争 B.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C.属于农民起义 D.是项羽为了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同刘邦的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秦朝末年,反秦势力较为强大的两支队伍是由刘邦、项羽领导的。下列关于刘邦、项羽叙述错误的是
A.项羽早期势力强大
B.项羽是位杰出的军事家
C.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D.刘邦、项羽之间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项羽取得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之后,反秦势力较为强大的两支队伍是由刘邦、项羽领导的,项羽是位杰出的军事家,早期势力强大;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刘邦、项羽之间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史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请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可知,“亭长”指刘邦,刘邦做过泗水亭长;“约三章”指刘邦入关中后,民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所以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故选C。
9 .汉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
A.公元202年,刘邦 B.公元前202年,刘邦
C.公元207年,项羽 D.公元前207年,刘邦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并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时间描述的不正确,排除;故选B。
10 .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
A.楚国为反对汉国的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B.项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同刘邦进行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大肆杀戮的正义战争 D.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我汉王。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展开征战。ABC项中的描述均不符合史实,故选D。
11 .“楚汉之争”争战的双方是
A.陈胜和项羽
B.项羽和刘邦
C.吴广和刘邦
D.陈胜和吴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进行了四年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获胜,建立汉朝,故B符合题意。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述了
A.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 B.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
C.刘邦巩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D.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汉祖起丰沛……西灭无道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 .唐代诗人章碣有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有( )
A.秦统一全国的历程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B.秦朝“焚书坑儡”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C.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D.秦朝派兵进攻匈奴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可知指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属于秦朝暴政的表现;据“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知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14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刘邦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阶段统一的政权,所以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15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刘邦就是(_______)
【答案】 长安 汉高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因此填写(1)长安 (2)汉高祖。
16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____________。
【答案】长安 汉高祖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17 .楚汉之争
(1)秦朝灭亡后,项羽(西楚霸王)和刘邦(汉王)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历时四年,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刘邦取胜原因: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答案】楚汉之争
【解析】
【详解】
秦朝灭亡后,项羽(西楚霸王)和刘邦(汉王)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8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________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________,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 楚汉之争  项羽  刘邦  垓下
【解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根据所学可知,秦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所以我们把双方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他们之中,势力大的是项羽,但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逐渐变强,最后在垓下之围中,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于乌江,刘邦获胜。
点睛:解题时根据所学楚汉之争的知识,结合题干问题选择相应的知识点作答即可。
19 .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的内容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案】(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及兵役。
(2)相同:都下令释放奴婢;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3)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国初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了巩固政权,刘邦修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及兵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还下令释放奴婢;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同内容是都下令释放奴婢;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为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刘秀的措施为东汉“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都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材料二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他和项羽之间的战争被称为什么?依据材料一,毛泽东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汉书》是如何评叙刘彻的?根据《溢法》,刘彻死后的谥号是什么?历史上经常把他和谁并称?
(3)材料二中的刘彻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思想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西汉。楚汉之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决策对头,用人得当。
(2)雄才大略。武。秦始皇。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详解】
(1)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秦朝灭亡后,他和项羽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楚汉之争。依据材料一“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得出毛泽东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决策对头,用人得当。
(2)依据材料二,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根据《溢法》,刘彻死后的谥号是武,即汉武帝。历史上经常把他和秦始皇并称,即秦皇汉武。
(3)材料二中的刘彻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