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宋太祖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宋太祖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帝王——宋太祖
1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宋太祖也是大将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的开国皇帝。有鉴于此,北宋建立以来,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削弱大将的军权,重用文人,逐渐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故出现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2 .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主观评述的是
A.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B.宋太祖在各地州县设置通判
C.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
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现象是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属于主观评述,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故选择D。
3 .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武将发出如此感慨的原因是
A.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政策
B.宋太祖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C.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初的大将曹瀚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D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政策、宋太祖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4 .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和建立的政权是
A.宋太祖、南宋
B.宋真宗、北宋
C.宋钦宗、南宋
D.宋太祖、北宋
【答案】D
【解析】
【详解】
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宋朝宰相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为“制其钱谷”而设置的官职是
A.通判 B.转运使 C.市舶使 D.节度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故B符合题意;通判在政治上限制知州,市舶使管理外贸,宋代的节度使有名无实,成为虚职,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设置了分解知州权力并监督其行为的官职是
A.转运使 B.通判 C.市舶使 D.都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A项转运使是地方上管理财政的官员;C项市舶使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D项都护是汉朝、唐朝管辖西域的官员。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7 .如(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方镇”指的是五代一个叫方镇的将领
B.“儒臣”指的是学习儒家思想的学生
C.宋太祖想扩大“武臣”的权力
D.宋太祖据此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意思是五代时藩镇割据百姓受害,今选文臣作地方官,纵是贪污也不如武将那样祸害之深,因此ABC解读错误;针对藩镇割据危害,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8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自己是文人出身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国家分裂。北宋建立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从中央到地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用以维护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宋太祖重视教育不是题干宋太祖做法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文人受儒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C不符合题意。宋太祖是武将出身,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 .宋太祖委文人士大夫以重任,甚至地方统帅与中央军事首脑也由文人士大夫充任。这表明宋太祖意在( )
A.推行文治政策 B. 提升武将地位 C. 分割宰相大权 D. 削弱地方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
宋太祖委文人士大夫以重任,甚至地方统帅与中央军事首脑也由文人士大夫充任说明宋太祖推行文治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个选项在题中均没有提到,故答案选A。
10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改革科举制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建立北宋后,为了防止唐未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重演,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夺权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改革科举考试不是宋太祖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的措施,A错误;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时就出现,为封建社会所沿用,不符合题意,C错误;宋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没有采取闭关锁国政策,D错误。
11 .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控制军队,下列不属于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亲自统帅军队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不属于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由此可知宋太祖不是亲自统帅军队,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都是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2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指节度使的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的这一执政理念反映在治国政策上就是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重视科举 D.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及所学可知,材料中宋太祖的这一执政理念反映在治国政策上就是重文轻武。 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3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设置转运使
C.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D.设通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题文中“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即反映出宋初的重文轻武基本国策。由此可知,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派遣文官担任知州。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从题文中“儒臣干事者,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思想。儒臣干事者指的是文人,是通过科举制选出的人才,应该是促进了科举制和文化教育。故可以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5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徽宗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是北宋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________的制度。
【答案】分化事权 三年一换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7 .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答案】友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18 .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案】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朝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 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 “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 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 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故事被称为什么 宋太祖在强化军权的过程中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这些措施。
(2)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材料二图 A 中的澶州,宋辽之间签订的盟约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图B中的南宋政权是由谁建立的 据图B中的郾城指出, 是谁率领军队北伐取得郾城大捷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积贫积弱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典故:杯酒释兵权。强化军权措施:①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评价:①积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答出任意-一点即可)②消极:出现冗兵冗费问题,军队战斗力下降;是北宋积弱积贫现象的主要原因。(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影响:宋辽和议,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和平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建立者:赵构(或宋高宗)。人物:岳飞。
(3)原因: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②宋代强干弱枝,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宋代守内虚外,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饮酒……交出兵权”可知,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根据所学可知,其它措施还有,强化军权措施: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从积极方面讲,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从消极方面讲,出现冗兵冗费问题,军队战斗力下降;是北宋积弱积贫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图片A体现的是宋辽和议,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和平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知,建立者:赵构(或宋高宗)建立了南宋;岳飞率领军队北伐取得郾城大捷。
(3)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强干弱枝,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宋代守内虚外,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20 .
材料一 《陈桥兵变》
材料二 宋朝宰相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发动陈桥兵变的是谁?被夺取政权的是哪朝?
(2)按照赵普的建议,宋太祖演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赵普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赵匡胤;后周
(2)“杯酒释兵权”
(3)权:节度使的权力 钱:地方财政 兵:精兵强将 措施:“稍夺其权”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又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制其钱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收其精兵”编制“禁军”直接由皇帝控制。
【解析】
(1)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由于赵匡胤是后周的军事统领,夺取的是后周的政权。
(2)根据材料,由“按照赵普的建议,宋太祖演出的故事”,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他们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3)由“赵普说的‘权’ ‘钱’ ‘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根据赵普的建议:a“稍夺其权”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又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b.“制其钱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c.“收其精兵”编制“禁军”直接由皇帝控制。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