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秦始皇
一、选择题
1.秦始皇下令焚书,主要是因为( )
A、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B、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
C、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D、秦始皇的个性极其残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结合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2.童谣“阿房”“阿房”始皇亡是暗指( )
A.秦始皇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有人要在阿房宫刺杀秦始皇
C.秦始皇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秦始皇将葬在阿房宫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生活奢侈腐化,在咸阳修建了许多宫殿。后来,他又令人建起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阿房宫。“阿房”始皇亡是暗指秦始皇滥用民力,民怨沸腾,最终引起人民的反抗,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某导演拍了一部关于秦始皇的电影,你认为下列哪一情节是不符合历史的( )
A.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C.秦始皇在地方设置郡县制
D.秦始皇建立了刺史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故AB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了刺史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D符合题意,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A.秦始皇勤于政事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始皇剥夺了地方官员的权利 D.秦朝统治体系效率低下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即皇权天下独尊地位和独揽全国一切大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言之有理即可输文采……”这里所说的“秦皇汉武”指的是
A.秦始皇和汉高祖 B.秦始皇和汉文帝
C.秦始皇和汉景帝 D.秦始皇和汉武帝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开创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故选D。
6.秦始皇时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句话,反映了
A.秦始皇勤政爱民 B.秦朝官吏失职
C.秦始皇选贤举能 D.秦朝决策权由皇帝掌握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体现了皇权的至上,所以D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皇权至上,没有体现勤政爱民,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秦朝官吏失职的内容,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皇权至上,没有体现秦始皇选贤举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7.对下面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
B.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秦始皇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丞相的设立与废除。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选A。
9.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的实质是(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残暴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秦朝的统治,加强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采取了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因此焚书坑儒是秦建立并巩固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实质是思想文化的专制。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措施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尽管秦始皇个性很残暴,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专制主义政治过度运用,必然会导致的结果。也不是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只是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反对以儒家为主的学说,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权。
10.对比学习法是学习历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同学在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点时总结了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结束分裂状态实现了全国统一
B.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C.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重大举措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某些举措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而汉武帝没有结束分裂状态,汉武帝继位时已经完成全国统一,A项不是两者的相同点,A项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都巩固中央集权,B项是两者的相同点,B项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的郡县制度、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C项是两者的相同点,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材料出现的情形与以下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焚书坑儒 D.建立县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实行焚书坑儒 ,C项符合题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百姓的言行;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鲁迅先生说:“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发布焚书令 B.秦始皇活埋一批儒生
C.秦始皇修骊山陵墓 D.秦始皇推行儒家教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有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13.如果编演电视剧《秦始皇》,秦始皇要在中央设置官职,应该不包括。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使大夫,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4.如果编演电视剧《秦始皇》,秦始皇要在中央设置官职,应该不包括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王扫六合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为了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5.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美国历史频道在中国拍摄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是秦始皇。该片采用纪实的拍摄形式,再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该片引用的秦始皇画像应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在中国拍摄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是秦始皇。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大禹,可排除;选项B是教育家孔子,可排除;选项C是西汉的汉武帝,可排除。故选D。
17.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在位时期修建的工程是
A.秦长城 B.阿房宫 C.秦始皇陵 D.都江堰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因此不属于秦始皇在位时期修建的工程是都江堰。选项D符合题意;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都是秦始皇在位时期修建的工程;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外出,看见丞相车骑随从众多,认为这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始皇下诏,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这则小故事说明了( )
A.秦始皇多疑残暴杀无辜
B.相权严重威助到了皇权
C.秦始皇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宫中有人要暗杀秦始皇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始皇下诏,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等信息,可见反映了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故A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始皇外出,看见丞相车骑随从众多,认为这不是好事”,可见秦始皇是对丞相车骑随从众多不满,不是因为相权过大,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反映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从体现中央集权,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反映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并没有体现宫中有人要暗杀秦始皇,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
19.(共7分)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对秦始皇的印象如何?评述一下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请你从功过两方面来正确评价秦始皇。)
【答案】秦始皇是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1分)
功:(1)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分)
(2)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分)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1分)
过:(1)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1分)
(2)徭役繁重,赋税沉重。(1分)
(3)刑法严酷,生活腐化。(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分析历史人物时要从其历史贡献上去分析,看其是否推动了历史进步,要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秦始皇时,首先分析他统治时期的政策:
功:(1)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
过:(1)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2)徭役繁重,赋税沉重。(3)刑法严酷,生活腐化。
再从整体上评价,他的中央集权制为后世王朝所沿用;他的统一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所以秦始皇是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总体上讲功大于过。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20.早在秦汉时期,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说,平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评论秦始皇的是其宠臣王绾、冯劫和李斯。他们以为“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王绾、冯劫等人的这一评说为后来秦人评价秦始皇定下了基调,遍览《史记》《汉书》及秦人的著作,凡是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各种记载,基本上都是称颂之词。
材料二 汉初的地主阶级对秦的暴政及秦始皇本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据统计,仅在《史记》中汉人评论秦亡的文字多达八十余处,其中谈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汉人对秦始皇已不像秦人那样歌功颂德了,而是大加责骂和抨击。总的来看,汉人对秦始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法繁刑酷;第二、“赋敛无度”,瑶役无已;第三、“穷兵”好战。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1)秦汉两朝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2)你认为哪种评价更接近真实的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答案】(1)不同:秦人肯定秦始皇;汉朝人否定秦始皇。
原因:秦朝,评价秦始皇的人是他的宠臣;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汉朝,吸取秦亡教训;肯定汉朝政权的合法性;推动休养生息政策。
(2)学生可以从三种态度回答。
一是肯定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巩固国家统一;开创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
二是否定秦始皇:严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
三是一分为二地分析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同等给分。
(3)实事求是;历史原则;一分为二。(列出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最早评论秦始皇的是其宠臣王绾、冯劫和李斯。他们以为‘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归纳出秦人肯定秦始皇,原因是评价秦始皇的人是他的宠臣;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根据“汉人对秦始皇已不像秦人那样歌功颂德了,而是大加责骂和抨击。”可归纳出汉朝人否定秦始皇,因为汉朝,吸取秦亡教训;肯定汉朝政权的合法性;推动休养生息政策。
(2)开放题,学生可以从三种态度回答。一是肯定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巩固国家统一;开创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二是否定秦始皇:严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三是一分为二地分析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同等给分。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历史原则;一分为二的原则。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