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康熙帝
1 .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
C.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高丽是中国的藩属国,因此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选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大陆与台湾的关系,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不属于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排除D。
【点睛】
2 .康熙帝有一个贴身侍卫,武艺高强,下列史实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有
①随康熙帝率清军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
②随康熙帝出巡东北,在雅克萨抗击沙俄侵略者
③随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召见少数民族首领
④随康熙帝参加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因此“④随康熙帝参加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与康熙不符,可排除;选项①②③与康熙的史实相符合,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3 .清朝前期不断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康熙帝平定了三藩叛乱
B.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C.康熙帝在拉萨设驻藏大臣
D.康熙帝为巩固祖国海防设台湾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知识点。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康熙帝平定了三藩叛乱、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为巩固祖国海防设台湾府都符合历史事实,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 .先后册封西藏佛教首领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B.顺治帝和康熙帝
C.顺治帝和乾隆帝
D.康熙帝和乾隆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册封西藏佛教首领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因为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 .“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为此康熙帝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台湾府
B.设置宣政院
C.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D.设置市舶司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6 .与下图所示疆域界定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B.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
D.康熙帝抗击沙俄入侵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与图所示疆域界定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康熙帝抗击沙俄入侵。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故D符合题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 .康熙帝的庙号是
A.圣祖
B.太祖
C.太宗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康熙帝的庙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8 .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说,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却是沿海要害之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置管理机构。这一机构是
A.台湾县 B.台湾府 C.台湾道 D.台湾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清朝康熙年间于1683年派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也有利于东南海防,B正确,AC排除;1885年,清朝鉴于台湾的海防地位,正式设立台湾省,D排除。故选B。
9 .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帝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伊犁将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帝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B正确;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A错误;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事务;C错误;清朝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D错误。综上故选B。
10 .以下关于台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台湾曾被荷兰侵略者侵占
C.康熙帝决定武力统一台湾 D.康熙帝设置台湾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故D符合题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A不符合题意;台湾曾被荷兰侵略者侵占,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故B不符合题意;康熙帝决定武力统一台湾,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措施。
11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C.订立盟约,划定疆界 D.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题干中的“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所以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康熙帝已拒绝郑氏集团称臣奉贡,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御驾亲征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康熙帝已拒绝郑氏集团请求,订立盟约,划定疆界在题干中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2 .平定噶尔丹叛乱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1690年到1696年,康熙帝命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3 .毛泽东曾如此评价:康熙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上,康熙帝的重要功绩是( )
A.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设置驻藏大臣 D.欢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护国家领土主权。BC属于对内部的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乾隆时期欢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D项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前四位分别是康熙帝(61年) 、乾隆帝(60年)、辽道宗(56年)、汉武帝(54年)。下列关于这四位皇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康熙帝扬威雅克萨 B.乾隆帝设立军机处
C.辽道宗建立契丹国 D.汉武帝创立科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可见BCD错误,所以此题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5 .康熙二十-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人侵
B.加速了闭关锁国的进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可知,康熙帝不承认台湾作为一个国家之存在,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此种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C符合题意;材料康熙帝不承认台湾作为一个国家之存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康熙帝不承认台湾作为一个国家之存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排除D。故选C。
16 .康熙帝、乾隆帝时期,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的城市是
A.无锡
B.南京
C.广州
D.松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南京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南京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和杭州,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所以答案选B。
17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A.抵御沙俄入侵 B.收复台湾
C.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D.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目的是抵御沙俄入侵,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收复台湾是郑成功,选项C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是乾隆皇帝;选项D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与材料内容不相干,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8 .曾两次率军在雅克萨打败沙俄的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内容。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进行了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9 .(千古一帝康熙)(6分)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热播期间,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请你据有关史实完成下列问题:
(1)康熙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3分)
(2)康熙帝在位时期,阻碍中国历史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1)贡献:①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班禅五世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1分)②康熙帝派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1分)。③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分)
(2)阻碍因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1分)经济上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思想上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包括
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降服郑成功的儿子郑克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角度回答,如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经济上推行“重农抑末”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思想上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2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道出了明清不同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蒙古准噶尔部可汗准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并多次引兵内犯。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历程几十年,终于粉碎了准噶尔的叛乱。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准噶尔部采取的政策与材料一所体现的政策有何不同?
(3)简要说明上述措施的作用。
【答案】(1)明朝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清朝采取开放的怀柔政策
(2)材料一体现清政府开放的怀柔政策,材料二体现清政府对叛乱分裂者采取坚决的打击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3)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名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明代修筑了万里长城;清政府借助边疆地区的宗教来治理当地,尊重当地的风俗,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态度不同,明朝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清朝采取开放的怀柔政策。
(2)依据材料信息“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历程几十年,终于粉碎了准噶尔的叛乱”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清政府对叛乱分裂者采取坚决的打击措施,维护国家统一;材料一体现清政府开放的怀柔政策,借助边疆地区的宗教来治理当地,尊重当地的风俗。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不管是怀柔政策还是打击叛乱,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名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