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光武帝(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帝王——光武帝(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帝王——光武帝
1 .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C.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题干材料判断光武帝统治时期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光武帝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A符合题意;BCD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而选项A刘邦是汉高祖;选项B刘彻是汉武帝;选项C刘恒是汉文帝;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 .“公元 26 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 .汉光武帝统治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武帝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B.光武帝重视对官吏的监督
C.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光武中兴”是西汉强盛的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好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治世局面,不是西汉时期,D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A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地方官吏的监督,B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C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联系教材中“光武中兴”的内容、影响通过对比来解答。
5 .“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是
A.启 B.嬴政 C.刘秀 D.曹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汉朝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故C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国王,故A不符合题意;嬴政是秦始皇,故B不符合题意;曹操没有称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措施与光武帝无关(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削弱诸侯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BC排除;D选项“削弱诸侯国势力”与光武帝统治无关,符合题意。故选择D。
7 .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答案】D
【解析】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缺口;东汉明帝时,命水利专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中都没有改道,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8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 )
A.汉高祖和光武帝 B.汉文帝和汉明帝
C.汉武帝和汉明帝 D.汉景帝和光武帝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黄河的治理”相关知识的联系。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治理过黄河;东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治理黄河。由此排除ABD,很容易选出答案是C。
9 .东汉光武帝创造了汉朝有一个治世“光武中兴”,以下不属于光武帝施政措施的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恢复“三十税一”制度
C.鼓励流亡百姓垦荒
D.改革机构,设置郡县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鼓励流亡百姓垦荒,ABC三项的内容属于光武帝的施政措施,不符合题意;改革机构,设置郡县是秦始皇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属于”,这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需要学生首先掌握光武帝的措施,结合他的措施的内容分析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注意“不属于”,排除属于光武帝的措施,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10 .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表格内容,光武帝初年全国人口1000多万,然后人口大幅度增长。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时,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减轻刑罚,惩处贪官污吏等,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A正确;表格中只有时间和全国户籍人口,没有涉及到南北人口变化,B排除;通过时间“光武初年”、57年、105年可以看出东汉初期,C排除;材料只体现了人口的增长,无法体现把统治推向鼎盛,D排除;故选A。
11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称为
A.光武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太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光武帝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A正确;汉高祖是刘邦,B排除;汉武帝是刘彻,C排除;汉太祖指的是刘邦,D排除。故选A。
12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得益于光武帝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③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改革的措施有: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通过改革,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3 .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东汉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以为今边郡盗谷五十斛即定为死罪,是开酷吏妄杀之路,故宣布废除此法,与内地郡国相同。因此,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4 .东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 25 年,建立者是光武帝刘景。( )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故本题说法错误。
15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优秀史学著作,在该书中记述了从黄帝到汉光武帝时期的史事。(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故本题说法错误。
【点睛】
注意区分东汉的光武帝和西汉的汉武帝。
16 .知识点1 光武中兴
新朝:________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________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答案】公元9  王莽   新朝  公元25  刘秀 洛阳  东汉  奴婢  郡县  少数民族 光武中兴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灭亡、王莽建新、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建新,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的情况是,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和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由此产生的作用是出现了史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17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
【答案】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统治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8 .简述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答案】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称为∶"光武中兴′。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答案】(1)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①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和“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和“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结合汉朝时期的历史来分析问题,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他执政之后,积极吸取教训,改革弊政,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去得了不错的政绩,形成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20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有关儒家的名言(写出序号即可),并归纳材料中的名言共同反应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六年,下诏回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光武帝重视民生所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农民起义的名称。并概括这两次农民起义的共同之处。
材料四:

(4)从材料四中任选一幅图片,介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答案】(1)②③;以民为本(民本思想)。
(2)举措: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特点:都是因统治黑暗而发动起义;起义的结果都遭遇失败;都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等。
(4)图1: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一直造福于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图2: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雕刻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②③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从材料可得出是以民为本。
(2)举措:根据“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得出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根据”……建武六年,下诏回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可得出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根据所学可得出,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根据“大泽乡遇大雨”可得出是陈胜、吴广起义;根据“皆听张角号令”可得出是黄巾起义;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都是因统治黑暗而发动起义;起义的结果都遭遇失败;都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等。
(4)从图片内容可得出图1是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一直造福于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图2是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雕刻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