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中外交流 张骞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中外交流 张骞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骞
1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此诗主要肯定的是 ( )
A.张骞的冒险精神 B.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
C.张骞开辟了祖国疆土 D.张骞对民族团结的贡献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可知,它的意思是没有张骞通西域,怎么会有那么多优良的品种从遥远的西域运来呢?此诗主要肯定的是张骞对经济交流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后,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诗歌意思不符合。故选B。
2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假如你是西域某国负责接待张骞的大臣,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看张骞等人口渴难耐,派人呈上葡萄、石榴等水果
B.为张骞等人送来丝绸衣服以供换洗
C.饭后请张骞等人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
D.离别时将汗血宝马送给张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在西域可以吃到葡萄、石榴等水果,可以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还可以得到西域的汗血宝马。当时的西域各国还没有丝绸衣服,丝绸传入西域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故选B。
3 .古书记载“骞始于开通西域道也”。史马迁也称张骞通西域谓之“凿空”。这真正的含义是( )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了贡献
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但是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不是开发西域,故排除B项。中国的丝织品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传入西域各国,故排除C项。故选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作材料选择题要尊重材料本身的意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破了西域与汉朝之间的隔绝状态,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此,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A项是迷惑选项,张骞出使西域的确是有利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但是与材料的意思不符。由此可以排除A项。BC两项是很明显的错误。
4 .观察下面张骞出使西域图,以下结论从地图中不能直接得出的有( )
①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张骞出使西域是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 
③张骞最远到达了葱岭西部的大月氏地区 ④司马迁把张骞之行称为“凿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张骞出使西域
【解题思路】地图中没有给出汉武帝,因此①不能够从地图中直接得出,符合题意。从地图中无法直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是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②符合题意。从地图上看出,张骞的行驶路线到达葱岭以西的大月氏地区,然后返回,由此得出③不符合题意。从地图上得不出司马迁对张骞之行的评价,④符合题意。故选C。
5 .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  )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
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张骞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重点强调了“始”也就是先驱者,突出了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先驱性的奠基作用。因此D正确。A、B史实正确,但是不符合“始开通西域道”的要求,因此排除AB。由于道路艰难险阻又有匈奴阻隔,汉朝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但是西域在此之前就有大量少数民族在此居住。张骞并不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因此C错误。
综上,故选D。
【点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打通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张骞的身上有着不畏艰险的精神,也有着为了国家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6 .《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两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引进石榴种子
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西汉的友好交往
D.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军事联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汉代张骞出使两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故选B。
7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投降人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当时有汉中人张骞应募。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随从一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对这一史料作出正确解释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B.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C.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D.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考查点】张骞通西域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未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结果,排除C、D两项;材料中虽然提及武帝招募使者出使月氏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内容,材料主要解释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故选B。
8 .导演在拍《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在告别场景中不应摆放的道具是( )
A.葡萄 B.铁剑 C.麻布 D.刺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葡萄才从西域传到中原,故A不符合题意;铁剑、麻布、刺绣,均是中原产品,故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程中,你能感受到张骞具备哪些高贵的精神品质?
【答案】背景: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西汉反击匈奴取得一些胜利。原因:为汉武帝经略西北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架起了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汉代人的地理知识。精神品质: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的精神;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钢铁意志;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品质;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
【解析】
【分析】
【详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汉书》
(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2)请列举一例材料二中“自西来”的“佳种”。
(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答案】(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时问:公元前138年。
(2)示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3)意义: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了解和交往,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采意给分,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意思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开始。结合课本所学,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联系到大月氏攻打匈奴。这是“始开西域之迹”。
(2)依据所学可知,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传入中国结合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佛教、音乐等也纷纷东来;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3)依据课本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11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过四集纪录片《张骞通西域》。第一集、(张骞通西域 民族之魂);第二集、(张骞通西域 华夏之情);第三集、(张骞通西域 丝路之缘);第四集、(张骞通西域 时代之光)。现要将这一纪录片在互联网上进行出售,请你为此商品写一段广告词。要求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要符合史实。
【答案】广告词: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交流与开放!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探索与发现!2100多年前,他的天涯孤旅一路西行,探索未知世界的记载,比探险家哥伦布的大航海早了1600多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他,开辟了一条不朽的丝绸之路,让中国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从而让世界发现了一个精彩中国。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被誉为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就是张骞。汉博望侯,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目,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作答时需要符合史实、陈述文笔简洁、流畅、生动。答案可以从张骞通西域的伟大、世界历史上地位以及历史意义、人们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壮举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 张骞传》载:“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年),惟二人还”。
材料二《汉书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开通道路),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三《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经历就是财富”,你认为张骞此行是否值得?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张骞“凿空”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他的哪些精神和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张骞通西域后有哪些物品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人内地。
【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对张骞此行的看法;值得;原因: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传播了汉朝的声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2)可能遇到的困难: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押,生死难料。精神品质: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个人素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直面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等。(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3)传人物品: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答出三个以上满分)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我认为张骞此行是值得的,因为此行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传播了汉朝的声威,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凿空”西域遇到的困难有: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押,生死难料等;张骞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个人素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直面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三“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人内地。
13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为根治匈奴大患,决心联络西方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大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完成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但是要到大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张骞等人继续向西行,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碰上了几个牧民,经过攀谈,他们才知道此地是楼兰国。楼兰是由汉朝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国家。此后,张骞等人先后经过疏勒国、大宛国、康居国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阿姆河北岸,见到了大月氏国国王。张骞手执旌节,向大月氏国王说明了来意,大月氏国王又惊又喜。但如今的大月氏国已远离匈奴,人们也已安居乐业,大月氏国王无心再向匈奴报仇雪恨了。大月氏国王隆重宴请了张骞一行人。在劝说大月氏国王的努力失败之后,张骞一行人在大月氏人指引下,取南道,从疏勒国东行回国。
然而,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不幸又碰上了匈奴骑兵,再次被押送到单于那里。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找到堂邑父上马远逃。
13年。去时,张骞风华正茂;如今,头发花白,年近半百。张骞详细地向汉武帝陈述了13年来他所周游的西方各国的情况。武帝眼界大开。为奖赏张骞,拜张骞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读了上面的这一材料,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答案】同学们可以体会张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西行,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我们应学习他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想法:张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西行,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我们应学习他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精神。
14 .
看上图回答:
(1)张骞第两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依图写出他第一次走的路线。从———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历尽艰难到达 -----,最后又回到------。
(3)张骞通西域有什么作用?
(4)你从张骞身上能学到哪些精神?
【答案】(1)前138年,前119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长安--大月氏--长安
(3)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使西域诸国对汉朝有了了解,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4)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百折不挠,信守承诺,不辱使命。(思想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2)根据图“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最后又回到长安。
(3)根据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使西域诸国对汉朝有了了解,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4)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学习张骞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百折不挠,信守承诺,不辱使命。言之有理即可。
15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丝绸之路”以哪儿为起点?
(3)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城。张骞率领100多人,一路历经艰辛,途中两度被匈奴扣留。13年后返回长安,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城,张骞率领使团带着大量牛羊和丝绸,访问了西城的许多国家。
(4)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5)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
(6)复兴张骞精神,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什么精神?
【答案】(1)张骞。
(2)长安。
(3)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张骞出使西域。
(5)西域都护。
(6)锲而不舍,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
(2)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
(3)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4)依据材料二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城”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复兴张骞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张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16 .汉武帝时期,张骞主动承担出使西域的艰巨使命体现了张骞__________的精神,张骞凿通西域为__________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答案】为国分忧 丝绸之路
【解析】
【分析】
【详解】

17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程中,你能感受张骞具备那些高贵品质?
【答案】背景:西域小国林立,被匈奴控制;匈奴从西域不断进攻中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意义:加强了和西域的友好往来及对西域的管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品质: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进攻中原,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在这种背景下,有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的友好往来及对西域的管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的高贵品质。
18 .西汉时,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什么影响?除张骞出使西域外,汉代的对外交往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人物:汉武帝。影响: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任答一点)表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9 .中国历史上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请你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往来和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虽未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地区的基本情况。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使汉朝和西域的往来和联系更加密切。张骞通西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往来和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0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辗转十多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汉书》曰:“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以下说法均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说法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填写“正确”,否则填写“错误”。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2)汉武帝非常重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
(3)张骞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往来做出了很大贡献。(  )
(4)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  )
【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错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此内容,故括号内填错误;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非常重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故括号内填正确;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往来做出了很大贡献,故括号内填正确;
(4)依据所学 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此内容,故括号内填错误。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