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中外交流 玄奘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中外交流 玄奘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玄奘
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1 .某导演想拍一部唐朝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电视专题片,下列素材中,他应当选取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D.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唐朝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结合所学可知,玄奘(602-664),唐代高僧,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中译本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不符合题干要求“唐朝学习外来优秀文化”,A项错误;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与题干“唐朝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不符,C项错误;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属于新罗学习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唐朝学习外来文化,D项错误。
2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控制之时,盛唐时代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A.唐朝诗坛名家辈出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玄奘西行取经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行取经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开放,能接受外来文化并为之进行百折不挠的探索,故C项符合题意;唐朝诗坛名家辈出体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D项中文成公主入藏推动了唐蕃关系的发展,两者都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均排除。故选C。
3 .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保存自己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和佛像,他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下图)他是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李冰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为保存自己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和佛像”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卷和佛像,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A排除;鉴真东渡日本,B排除;李冰修建都江堰,D排除。故选择C。
4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请问这部书指的是( )
A.《送子天王图》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蜀道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故选项B符合题意;《送子天王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 .高僧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十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谁?
A.鉴真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慧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十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A不符合题意;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期现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C不符合题意;D不是西游天竺的人,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印度(天竺)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候,与天竺有密切往来,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资治通鉴》 D.《马可 波罗行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印度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要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大唐西域记》最值得查阅,B符合题意;《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史书,AC不符合题意;《马可 波罗行记》是一部以记录东方最富有国家——中国为主体的见闻录著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有学者指出:“隋唐文化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主要指以西域为桥梁、以丝绸之路为要道的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原。”下列史实符合该观点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各国,一路备尝艰辛苦难。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在汉朝,与题干中“隋唐”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除传授佛经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题干中的“西方和印度”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与题干中“隋唐”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此书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徐霞客游记》 D.《水经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明代吴承恩所写的一部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排除;CD项都是地理学著作,排除。故选B。
9 .《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其中的“西天”是指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唐玄奘到天竺去取经,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0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C符合题意;ABD项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故选择C。
11 .中印是山水相连的邻居,今年(2020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70周年。假如你生活在7世纪中后期的唐朝,可通过阅读下列哪本著作来了解印度半岛的情况?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7世纪中国处于唐朝时期。唐朝时,高僧玄奘为求取佛法,西行天竺,归国后,写了介绍印度半岛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因此《大唐西域记》是我们现在了解7世纪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好的参考书籍,A符合题意;《西游记》是明清小说,B排除;《农政全书》是关于农业方面的,C排除;《资治通鉴》是史学著作,D排除。故选择A。
12 .一位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收集了下列地图,据此推测该研究的主题是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 D.文明互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展示了玄奘西行路线和鉴真东渡路线,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因此其主题应当是中外交流、文明互鉴,D正确;玄奘是经由陆路前往天竺,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经济繁荣,而是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B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时期国内的民族关系,而是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C排除。故选D。
13 .公元 628 年的秋天,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 , 100 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位唐代僧人是
A.弘法大师 B.鉴真 C.崔志远 D.玄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 628 年,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故D符合题意;弘法大师空海(公元774-835)是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鉴真东渡日本,崔志远是9世纪后半期的新罗留学唐朝的代表,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下面哪位历史人物亲自经历了如此险恶的状况?
A.鉴真 B.玄奘 C.文成公主 D.郑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玄奘经历了艰难险阻,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大唐西域记》即是由玄奘口述而由弟子编写的著作,记载的正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B正确;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A排除;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C排除;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D排除。故选B。
15 .描述与下图人物最适合的是
A.出使西域,抗击匈奴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敢于创新,铸造石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相关知识,唐太宗时期,玄奘从长安出发,西游天竺,并且在天竺的最高学府求学,回到长安后,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A项所述与张骞有关,C项所述与鉴真有关,D项所述与李春有关,所以只有答案B项与图相符。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6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历史依据应当是
A.《三隧平妖传》 B.《封神榜》
C.《石头记》 D.《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玄奘西游天竺,他的弟子据此编写了《大唐西域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据此写成《西游记》,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故D符合题意;《三隧平妖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榜》历史依据是商朝灭亡周朝兴盛,《石头记》就是《红楼梦》,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2014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是佛教交流”。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研习佛法。回国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张骞为西汉通西域之人,为丝绸之路开通做出重要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贡献。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ACD符合题意,故选B。
18 .玄奘有感于全国各地佛学名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这段话描述的是玄奘西行的
A.原因 B.时间 C.结果 D.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玄奘有感于全国各地佛学名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可知,玄奘西行是因为“全国各地佛学名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所以说是对玄奘西行的原因的描述,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9 .“白龙马,蹄朝西,驼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西天取经真是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玄奘西游天竺回来后,由他的弟子将他的经历整理成《大唐西域记》,故A符合题意;《西游记》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编写的长篇神魔小说,《史记》、《资治通鉴》均是史学著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 .如下图是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序文中唐太宗高度评价玄奘法师取经和翻译佛经;碑文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成。该石碑可以用来研究( )
①中国书法艺术发展②中印之间文化交流③唐朝文化影响日本④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文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成。故该石碑可以用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印之间文化交流,①②符合题意;③《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与日本无关,排除;④《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反映的是中外交往,排除。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21 .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僧是______。唐朝时,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著有《______》,该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答案】鉴真 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后到达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唐朝时,玄奘西游,回国后根据自身见闻写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地区和我国新疆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22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是错误的。
2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14、15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将在郑州召开。12月16 日上午,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的印度共和国外交国务部长辛格带领代表团到河南洛阳参观……(如下图)。
材料二 印度与我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交往渊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中印两国就有往来,隋唐时期交往就更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两位高僧……。
(1)阅读材料一并观察图片,材料一中的“……”代表的是什么?当初统治者修筑它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的高僧指的是谁?并说明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它们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1)龙门石窟。宣传佛教。
(2)玄奘。带回大量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的重要史料。(表达出核心意思即可)
(3)中印的友好交往;佛教的传播。(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图片可知,材料一中的“河南洛阳”代表的是龙门石窟,当初统治者修筑它的目的是宣传佛教。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的高僧指的是玄奘。他在唐朝与外国的交流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印度带回大量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的重要史料。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可知,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玄奘去印度取经,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一直友好往来,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印的友好交往;佛教的传播。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