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
1 .唐诗中写道:“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下列对该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历尽艰辛 B.鉴真占领了奈良城
C.鉴真传播了大唐文化 D.鉴真在日本弘扬了佛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主要是为了弘扬佛法,属于和平交流,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是关于材料及鉴真东渡日本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下列是某班四位同学学习了“鉴真东渡”一目后对鉴真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①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②鉴真为传播中国的文化不畏艰险,矢志不渝
③鉴真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是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④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为传播中国的文化不畏艰险,矢志不渝。故①②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玄奘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是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故③不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ACD选项。故选B。
3 .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资料中,最可靠的是
A.历史文献《隋唐史》 B.唐招提寺
C.有关鉴真的传说 D.电影《鉴真东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鉴真东渡到日本后,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属于第一手资料,故研究鉴真东渡的历史资料中,最为可靠,B正确;历史文献《隋唐史》属于文献资料,受作者主观态度的影响且鉴真东渡属于民间行为,可能不会记载其中,排除A;传说往往有夸张的成分,排除C;电影属于文艺作品,是对历史的再创作,不是最可靠的资料,排除D。故选B。
4 .历史上将中国文化带入日本,将天竺佛教、历史、风土人情带入中国的分别是
A.鉴真、玄奘
B.玄奘、鉴真
C.鉴真、晁衡
D.玄奘、晁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鉴真东渡,将中国文化带入日本;玄奘西游西游国文化带入日本,天竺,将天竺佛教、历史、风土人情带入中国,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晁衡,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故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晁衡,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鉴真、玄奘 B.郑成功、玄奘、鉴真
C.鉴真、郑成功、戚继光 D.戚继光、鉴真、玄奘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韬钤深处》,是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是郭沫若先生所作,主要讲的就是鉴真东渡的故事。“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出自于高僧玄奘,讲的是玄奘西行的故事。由此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原创史诗歌剧《鉴真东渡》2016年12月20日在东京奥查德剧场成功举行首演。为契合鉴真大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鉴真东渡》有意引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部分旋律,并在舞台布景中展示瘦西湖、大明寺等扬州著名景点。歌剧中鉴真随身行囊中不可能有( )
A.《论语》 B.《史记》 C.佛学经典 D.《西游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门徒整理的关于孔子言论的著作,唐朝时期的鉴真当然可以携带;B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唐朝时期的鉴真当然可以携带;C项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的鉴真当然可以携带佛学经典;D项《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唐朝时期的鉴真不可能携带。故选D。
7 .郭沫若有诗赞扬唐代高僧鉴真:“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
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天竺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点睛】
“鉴真东渡”是解题的关键,唐朝对外交往频繁,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8 .一千多年前,鉴真大师首次踏上日本;一千多年后,歌剧《鉴真东渡》再次“东渡”。一千多年前,鉴真赴日主要传播的是( )
A.道教文化 B.伊斯兰教文化 C.基督教文化 D.佛教文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鉴真东渡,【解题思路】据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曾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方成功,主要传播佛教文化,其他选项与史实不符。故选D。
9 .“更重要的是,精通医道和建筑的鉴真,更把中国先进的中医和建筑,全数传给了日本,日本今天保留的古建筑,都是鉴真大师带来的理念建成,而鉴真大师带去的学生,更包括了大唐在当时文学绘画艺术各领域人才,把中国的好东西全数传授。”从这段材料你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A.日本的建筑和医学深受中国影响 B.没有鉴真,日本当时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C.鉴真到了日本之后才声名鹊起 D.唐朝时期时期中国成为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BC两个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D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鉴真东渡后向日本传播了大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日本包括建筑和医学等各行业的发展,故A选项符合题意。
10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这四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郑成功、戚继光、鉴真、玄奘 B.郑成功、戚继光、玄奘、鉴真
C.鉴真、郑成功、玄奘、戚继光 D.戚继光、鉴真、玄奘、司马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可知,赞誉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赞誉的是戚继光;“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诗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可知,赞誉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因此这四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郑成功、戚继光、鉴真、玄奘。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 .品析下列三首诗词、对联,你认为他们分别歌颂的是
①“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取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A.郑成功、岳飞、鉴真
B.鉴真、郑成功、岳飞
C.岳飞、郑成功、鉴真
D.郑成功、鉴真、岳飞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取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可知,这与郑成功有关;据“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可知,这与岳飞有关;据“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这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名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忠骨为岳飞,佞臣指秦桧。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岳飞抗金、鉴真东渡日本的相关史实。
12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鉴真东渡”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鉴真东渡的
A.时代 B.目的地 C.弘扬内容 D.贡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分析卡片内容,鉴真东渡的时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卡片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弘扬内容和贡献都是正确的,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鉴真把唐朝文化带到了哪里?( )
A.新罗 B.天竺 C.日本 D.大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真6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经磨难且双目失明,但传到日本的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对外友好往来。
14 .以下两图反映的分别是哪两个历史人物走过的路线
A.玄奘、鉴真
B.鉴真、郑和
C.玄奘、郑和
D.马可·波罗、郑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一“唐”、“天竺”、“西行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路线。根据图二“明”、“航海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走过的路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 .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诗中的鉴真是哪个朝代人?他“盲目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
(2)鉴真在哪一年抵达了日本?
(3)这首诗表现了鉴真怎样的精神?
【答案】(1)唐朝;日本。
(2)754年。
(3)坚韧不拔,为传播中华文化不懈努力。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在754年抵达日本。
(3)根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舍己为人传道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为了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屡遭挫折,出生入死,甚至双目失明,表现了鉴真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根据材料“唐风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了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这首诗表现了鉴真坚韧不拔,为传播中华文化不懈努力的精神。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已是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763年,鉴真卒于唐招提寺,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材料二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公元627年,玄奘抱着求学的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取经。他一路上历经千般磨难,历时17年,才回到中土并带回梵文佛经567部,受到唐太宗的赞赏。
(1)材料一中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玄奘回国后以亲身经历写成的著作。概括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
(3)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所体现的两人的共同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案】(1)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精神品质: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唐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中的医药、文学、书法、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也传到了日本,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游区天竺求取佛经,回来后根据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大唐西域记》的现实意义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根据“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已是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他一路上历经千般磨难,历时17年”可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所体现的两人的共同精神品质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等。
17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新闻在线】
材料一 2014年4月14日,大型群雕《鉴真东渡》在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广场正式落成。据了解,《鉴真东渡》雕塑连底座高7.8米,宽13.8米,雕塑再现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的情景。
材料二 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西行的目的地天竺是佛教发源地,玄奘曾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2014年5月14日,一场主题为“在佛陀脚步之上”的展览在香港开幕,展品就包括出土自那烂陀寺的文物。
【问题探究】
(1)请完成表格。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2)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 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情感体验】
(3)我们从玄奘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哪些精神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5)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
事件 身份 目的
地 途中
遭遇 是否
结伴 是否
归国
玄奘
西行 僧人 ①天竺 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否 ⑤是
鉴真
东渡 僧人 ②日本 ③六次东渡,前五次失败,历经磨难 ④是 否
(2)玄奘:贞观年间,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玄奘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日本后,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方式: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
(3)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言之有理即可)
(4)对外开放;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往范围广泛;双向交流等。
(5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历经九死一生回到祖国;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没有回国;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玄奘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日本后,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
(3)开放性题目,学习他们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
(4)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开放性题目,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
1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等科技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唐文化)的了解和向往。 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政策开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等
【解析】
第一问,根据材料所给信息“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可知,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等科技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唐文化)的了解和向往;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依据材料信息中的内容进行解答。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统治者政策开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外交通贸易发达等。
19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什么朝代?鉴真将中国的哪些文化带到了日本?其对中日文化交流有何贡献?
【答案】朝代:唐朝文化:佛教、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贡献:鉴真东渡推动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与发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20 .材料论述题。
材料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摘编自张娟《鉴真东渡与古代日本文化》
回答: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唐朝。
(2)[答案示例]
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佛教等文化传入中国。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2)依据以上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我的观点是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佛教等文化传入中国,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