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1 .你认为哪一组思想家的主张属于同一派别
A.老子和孔子 B.孟子和韩非 C.孔子和孟子 D.墨子和孟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家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本题题干中所问的问题是备选答案中哪一组思想家的主张属于同一派别,这几个选项中涉及到的思想家有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墨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仁”的学说,主张“爱人”;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这里面的孔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学派,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2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孟子、荀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孟子、荀子,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A不合题意;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3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孟子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反映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A.民贵君轻 B.法治 C.兼爱 D.仁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
题干“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含义是只听说诛杀了叫纣的人,没有听闻弑君谋反之事,这表明孟子对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持肯定态度,这是“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的体现,A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法治是法家的思想,兼爱是墨家的思想,BC排除;仁政虽然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D排除。故选A。
4 .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目录截图,图中两个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是
仁者爱人…………………………………… 《 》(107)
有教无类…………………………………… 《 》(115)
《孟子》三章……………………………… 《孟子》(119)
逍遥游……………………………………… 《庄子》(135)
五蠹篇……………………………………… 《韩非子》(139)
仁者爱人…………………………………… 《 》(107)
有教无类…………………………………… 《 》(115)
《孟子》三章……………………………… 《孟子》(119)
逍遥游……………………………………… 《庄子》(135)
五蠹篇……………………………………… 《韩非子》(139)
A.道德经 B.老子 C.墨子 D.论语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仁”,强调统治者仁政爱民,主张教育要有教无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D项符合题意;《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他主张顺其自然,AB项不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符合题意;人性本善、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是孟子的主张,但是未体现“民主主义”,故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 .下图是开封的孟子游梁祠。这是为了纪念孟子游学魏国大梁,向梁惠王、梁襄王传授治国思想而建的。这些治国思想包括“省刑罚,薄税敛”“不嗜杀人”,这体现出孟子的主张是
A.民贵君轻 B.仁政 C.重利轻义 D.好为人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省刑罚,薄税敛”“不嗜杀人”可知,这些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项B符合题意;民贵君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C、D两项不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可排除。故选B。
7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里面的名言,《论语》《孟子》所属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因此属于儒家学派。A正确;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B错误;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经典著作是《韩非子》。C错误;墨家的经典是《墨经》。D错误。综上故选A。
8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说”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爱护百姓,明清时期更被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批判君主专制;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维护专制统治。因此,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民贵君轻说,故A项正确;B项是关于人的本性,CD项是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孔子”“孟子”所共同代表的学派是
A.法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道家学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儒家学派。【解题思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孔子”“孟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故C项符合题意。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
【知识串讲】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荀子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墨家 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提出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的奢侈浪费
道家 庄子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0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专题片《齐鲁青未了》中,提到两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一位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位主张“民贵君轻”。这两位思想家分别是( )
A.老子、孟子 B.孔子、孟子
C.孟子、墨子 D.孔子、墨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家的重大思想。根据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在这里“道”通“导”,“齐”做治理规范讲。“格”是推究的意思。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要求统治者“仁政”,提出民贵君轻。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1 .如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②⑤对应的著作是
A.《孟子》《论语》《老子》 B.《论语》《老子》《韩非子》
C.《孟子》《韩非子》《老子》 D.《老子》《论语》《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中国人的圣书;《老子》有辩证法思想,对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是哲学的天籁;《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影响至今,是维护国家秩序的重要措施。故答案选B。
12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下哪一人物的行为违背了孟子的思想
A.刘邦 B.秦二世 C.吴广 D.陈胜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时期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违背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B符合题意;ACD项人物的行为没有体现违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故选择B。
13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
A.“节用” B.“法治” C.“无为而治” D.“仁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所以反映出孟子主张“仁政”,D项符合题意;A项是墨家,B项是法家的主张,C项是道家的主张。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
A.“兼爱”“非攻” B.实行“法治”
C.“无为而治” D.“仁政”治国
【答案】D
【解析】
题干孟子的“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这反映出孟子主张“仁政”治国。故D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法治”是法家韩非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教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以德治国 B.实行“仁政" C.尊重民意 D.实行“礼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意思说明我们在用人过程中大范围的民主推荐或评议干部,可以避免少数人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据此可知,孟子主张尊重民意。选项C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以德治国,A排除;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但是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荀子主张实行“礼治”,D排除。故选C。
16 .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
A.明太祖打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文化专制
C.资本主义思想萌芽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对思想的管控,体现明初在文化专制方面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编写《孟子节文》,同时科举考试仍以儒家思想命题,说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并非打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A.D两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排除C项。故答案选B。
17 .(201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对此,墨子提出“非攻”;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
(1)依据材料说出墨子和孟子观点的共同背景。(1分)
(2)分别说明墨子和孟子的不同观点。(不得摘抄原文)(2分)
(3)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述孟子的观点。(2分)
【答案】
(1)共同背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1分)
(2)墨子只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战争。(2分)
(3)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战争,是不恰当的;正义战争不应反对,应支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观点的共同背景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墨子和孟子的观点的识记。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子和孟子的不同观点是墨子只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战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孟子的观点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战争,是不恰当的;正义战争不应反对,应支持。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对此,墨子提出“非攻”;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
(1)依据材料说出墨子和孟子观点的共同背景。
(2)分别说明墨子和孟子的不同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述孟子的观点。
【答案】(1)共同背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
(2)墨子只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战争。
(3)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战争,是不恰当的;正义战争不应反对,应支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观点的共同背景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墨子和孟子的观点的识记。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子和孟子的不同观点是墨子只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战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孟子的观点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笼统反对一切战争,是不恰当的;正义战争不应反对,应支持。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19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②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孟子言论的感想。
③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
【答案】①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②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守住道德底线。
③儒家
【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自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自己的志向,这种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叫大丈夫。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做人的原则和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要不卑不亢,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我们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但一定守住道德底线。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材料一所蕴含的涵义,根据涵义概括出作为大丈夫的做人原则,要有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需理解材料二的所蕴含的涵义,孟子告诉我们在“生”和“义”面前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请分析一下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做人要不卑不亢,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自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自己的志向,这种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叫大丈夫。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做人的原则和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要不卑不亢,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