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思想家 老子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思想家 老子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子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
1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就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通过弱者道之用来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项A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些词含有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因此可知这些词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法家思想是以法治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佛教思想是众生平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告诉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下列人物中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答案】A
【解析】
【详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从福与祸两方面的转化来说明的,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是老子,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故A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故B不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故C不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 .历史课上某学习小组展示了课下搜集到的“以柔克刚、乐极生悲、唇齿相依、物极必反、无中生有、新陈代谢、无为而治……”等成语,本节探究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以柔克刚”“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无中生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A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主张是仁政德治,故B不符合题意;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老子认为,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的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这一思想
A.发展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主张 B.体现其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
C.渗透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D.反映整个旧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体现了统治者的雄心、私欲、智慧等,从而成为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往往滋扰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是反对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说明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选项C符合题意;孔子创立儒家“仁政”的思想而不是主张“无为而治”,A排除;上下相安益国利民的理念,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老子不能代表整个旧贵族阶层,D排除。故选C。
6 .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无为而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逍遥、无为”,故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孔子有关学习的主张,故A错误;C选项是孟子的主张,故C错误;D选项是兵家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7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多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道家学派的主张是
A.以德化民 B.以法治国 C.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故C正确;以德化民是儒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ABD错误。
8 .历史活动课上,一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A.阴阳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见体现了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认为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不要过多的干预,B正确;阴阳家主张阴阳五行之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ACD排除。故选B。
9 .春秋后期楚国人李耳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欲了解老子更多的主张,应当阅读的著作是
A.《史记》 B.《论语》 C.《齐民要术》 D.《道德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故选项D符合题意;《史记》是司马迁的作品,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 .下列著作中,反映追求那种远古的无争无夺的、无知无识、无是无非的宁静思想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春秋》 D.《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反映追求那种远古的无争无夺的、无知无识、无是无非的宁静思想”,可知与道家思想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选项A符合题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B排除;《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说由孔子修订,C排除;《韩非子》,反映的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D排除。故选A。
11 .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进步。”老师引用的思想出自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进步”,可知符合道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的思想,因此A正确,排除BCD三项。
12 .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它可成为我们研究下列哪一学派的重要史料?(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故A项正确;儒家的经典著作以《论语》为代表,法家的经典著作以《韩非子》为代表,兵家的经典著作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
A.以法治国 B.为政以德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在治国上强调无为而治,故选C;A是法家的主张,B是儒家的主张,D是墨家的主张,排除ABD。
14 .2020年12月16日,"世界的老子”国际漫画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展,对120幅以素描、油画、水彩、剪纸等艺术手段所展现的老子形象进行展览,表达了漫画家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下列思想主张属于老子的是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故选A项;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均与“老子”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下列属于他的思想是
A.“仁政” B.“无为” C.“兼爱” D.“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老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B正确;“仁政”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兼爱”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法治”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故选B。
16 .如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位思想家提出的观点。该观点很可能收录在( )
A.《论语》 B.《墨经》 C.《韩非子》 D.《道德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无为而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他的言论收集在《道德经》里面,D符合题意;《论语》是收集孔子言论的书籍,A不符合题意;《墨经》是墨子的言论,B不符合题意;《韩非子》是韩非的言论,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也是好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那么即使是聪明人,最后也会变蠢。”与这段话主要思想一致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那么即使是聪明人,最后也会变蠢。”反映了世间万物可以相互转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道家认为万物运行都有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A正确;儒家的核心思思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B排除;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排除;兵家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D排除;故选A。
18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入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讲这段话的可能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入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可知反映了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结合课本所学,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A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仁”,B排除;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C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排除;故选A。
19 .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史官。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下列属于老子主张的是
A.反对苛政 B.无为而治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B;A是孟子思想,排除;C是汉初的政策,排除;D是法家思想,排除。
20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因此该思想家是老子,选项B符合题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选项C不符合题意; 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