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宗羲、 顾炎武
1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说:其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顾炎武抨击的是
A.分封诸子为王 B.八股取士
C.厂卫特务机构 D.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其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而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材料内容中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有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此材料内容中顾炎武抨击的是八股取士,B项正确;材料所述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有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此材料内容中顾炎武抨击的是八股取士,而不是抨击分封诸子为王的制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顾炎武抨击的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没有涉及厂卫特务机构,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主要实行于隋唐时期,并且材料内容主要批判的是八股取士的制度,而不是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
2 .社会的进步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导。以下人物曾起到推动思想进步的有
①王夫之
②顾炎武
③黄宗羲
④严复
⑤邓世昌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曾起到推动思想进步的作用。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曾起到推动思想进步的作用,所以④符合题意;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并未曾起到推动思想进步的作用,所以⑤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本题答案选D。
【点睛】
本题选项属于组合型,因此可根据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世昌并未曾起到推动思想进步的作用,所以⑤不符合题意;可快速排除有⑤的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是D。
3 .大胆批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学者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羲之 D.朱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他大胆批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主专制,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黄宗羲的史实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有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
4 .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是明未清初的学者( )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林则徐
【答案】C
【解析】题目反反映的是黄宗羲的观点,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5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A.锦衣卫 B.内阁 C.六部 D.八股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
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锦衣卫、内阁、六部等。故答案选D。
6 .顾炎武诗曰:“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这首诗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郑玄
C.刘墉
D.郑板桥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诗曰:“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这首诗赞颂的历史人物是郑玄。郑玄是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某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
A.锦衣卫 B.八股取士 C.“文字狱” D.废丞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代的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因此被顾炎武批评八股文“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B正确;锦衣卫属于明朝的行政机构,排除A;“文字狱”主要在清朝,排除C;废除丞相是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D。故选B。
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凭此“义”率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很快富国强兵,利用“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势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选项A符合题意;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均是春秋五霸,但不是首先称霸,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明清时期,主张“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董仲舒 C.黄宗羲 D.孔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还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故选C;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和君主专制,故排除A;董仲舒是西汉著名思想家,故排除B;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故排除D。
10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不包括( )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汤显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汤显祖是明朝著名的戏剧学家。故选D。
11 .明清之际,我国产生了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有
A.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
B.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C.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
D.苏轼、柳永、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是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故选项B符合题意;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宋应星是明朝著名科学家,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曹雪芹是清朝的文学家。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苏轼、柳永、李清照,三人是宋代词人,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明清之际、启蒙性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可知,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是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2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含义是指宰相制度的废除使明代政治进入一种恶政阶段,反过来说明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中起了积极作用,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
A.吴承恩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与题意不符,故选A。
14 .为纪念下图中的人物,《光明日报》曾作如下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他是( )
A.宋应星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 .学者萧功勤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为民族生存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黄宗羲“工商皆本”的观点
B.曾国藩“师夷自强”的观点
C.康有为“君主立宪”的主张
D.孙中山“民主共和”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为民族生存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提出实行“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这是学习西方的经济、器物的运动,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所以答案选B。
16 .“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
①孔子;
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的第一次伟大的觉醒,指的是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是思想家孔子;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的伟大的觉醒指的是启蒙运动,受启蒙运动影响的中国的代表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等。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首先要确定两次伟大的觉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然后根据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出其代表人物即可。
17 .(材料研读)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想一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八股文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才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得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描绘的是什么场景?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个朝代?
(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顾炎武《日知录》
(3)结合两则材料,说明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原因。
【答案】(1)科举考试考生看榜的场景;隋朝。
(2)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3)明代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观点固定,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为了考中,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才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1可知,这是明代科举考试考生看榜的场景;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2可知,这反映的是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这是因为,明代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观点固定,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为了考中,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摧残人才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要严重。
19 .以下分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某一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孟德斯鸠:“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材料二: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由材料一、二可见,“某一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何时?
(2)材料二中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什么历史事件相比较?“八股之害”这一现象出现在何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温情提示: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分析评价)
【答案】(1)科举制度。隋炀帝统治时期(或隋朝)。
(2)焚书坑儒。明朝。
(3)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消极作用: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评分说明:能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每方面答出一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可知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隋炀帝统治时期创立。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可知,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焚书坑儒比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是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3)依据材料一和二从积极和消极角度评价科举制度。积极作用,依据所学从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以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回答。消极作用,依据材料二从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以及阻碍了社会进步回答。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文帝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重要思想?据此,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应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答案】(1)思想:重农思想;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农抑商。
措施:罢兵归田;释放奴婢;减免田租、赋役;提倡节俭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盐铁官营;严禁私铸货币。
(2)主张:工商资本;工商业具有与农业同等重要地位。
评价:这一主张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一种进步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可在此内容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思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高祖释放奴婢为平民;“兵皆罢归家”; 减轻农民的赋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黄宗羲提出了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黄宗羲提出了工商业具有与农业同等重要地位,工商皆本;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一种进步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