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1 .如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②⑤对应的著作是
A.《论语》《孟子》《韩非子》 B.《论语》《老子》《韩非子》
C.《孟子》《韩非子》《老子》 D.《老子》《论语》《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家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韩非子孟子
B.韩非子孔子
C.孔子董仲舒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家发展”,再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孟子是战国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 “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下列表格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人物 主张 代表作
老子 ① 《道德经》
② 核心思想是“仁” 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墨子 ③ 《墨子》
韩非 法治 ④
A.①人要顺应自然 ②孔子③“兼爱”“非攻”④《韩非子》
B.①“礼治”②孔子③“兼爱”“非攻”④《韩非子》
C.①人要顺应自然②孟子③“兼爱”“非攻”④《韩非子》
D.①人要顺应自然②孔子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①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②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③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他的学说编成《墨子》一书;④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著有《韩非子》一书。A正确;战国时期儒家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B排除;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CD排除;故选A。
4 .韩非子说,天下“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生活的年代和学派为( )
A.春秋、儒家 B.春秋、道家 C.战国、法家 D.战国、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的重要学派,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C符合题意;ABD与韩非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5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孙子、墨子 B.墨子、庄子 C.庄子、韩非子 D.韩非子、孔子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的韩非子,提出“以德治国”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D项符合题意;孙子是兵家学派创始人孙武,他的军事思想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ABC项均与题干不符,故选D。
6 .俭与奢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兴衰。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说过,天下“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思想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7 .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因此,老子和韩非子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观点相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说明韩非子认为治理应特别注重( )
A.尊崇汉法 B.知人善用 C.民贵君轻 D.依法治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意是:实行严格的法令,赏罚分明,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D正确;尊崇汉法是指尊崇汉族文化制度,A排除;知人善用不是题干主旨,B排除;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理念,C排除。故选D。
9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哪一措施符合韩非子的这一主张
A.确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 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符合这一思想,故此题选A。
10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等共130篇,其中他把孔子写入“世家”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其背景是( )
A.孔子出身诸侯贵族
B.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故答案选C。
11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A.孟子和韩非子 B.老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老子 D.孔子和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体现出了“民本”思想。法家韩非子提出“依法治国”,倡导中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的思想,排除B和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排除D。故选A。
12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
13 .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A.施仁政于民 B.实行“法治”
C.“道法自然” D.“兼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韩非子思想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办儒家学说,提出仁,后来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分压迫人民,B项是法家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C项提倡清静无为,属于道家学说,D项主张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本题选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要识记清楚,然后在分析题意,看诸子百家中那个思想符合题意,然后得出正确答案。这几派的主要思想如下: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
14 .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
A.施仁政于民 B.实行“法治”
C.“道法自然” D.“兼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刑罚,加强中央集权。“施仁政于民”是孟子的主张,“道法自然”是庄子的主张,“兼爱”是墨子的主张,故选B。
15 .战国末期的( )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A.庄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故选D。
16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宗族公子,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韩非子的政治思想。纵观《韩非子》一书的内容,其主导思想是以法制为纲要,主张由君主以权术驾驭群臣,群臣各司其职,使整个社会成为井然有序的君主集权制国家。这种思想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周王朝独尊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各诸侯国之间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出现了具有较强实力的诸侯国争霸中原的局面,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韩非子的统治思想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君主出谋划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统领群雄的目的。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君主独裁理论,所以古人称其为帝王之学。这种理论的总体框架,便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
一一摘编自王英《<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面涂“C"。
【小题1】韩非作为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春秋末期。( )
【小题2】《韩非子》一书崇尚法制,是韩非子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
【小题3】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各诸侯国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
【小题4】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了六国。( )
【小题5】韩非子的统治思想作为帝王之学,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A
【解析】
【分析】
【小题1】依据题干材料“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宗族公子,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可知,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而不是春秋末期。此题表述违背了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涂B。
【小题2】依据题干材料“《韩非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韩非子的政治思想。纵观《韩非子》一书的内容,其主导思想是以法制为纲要”可知,《韩非子》一书崇尚法制,是韩非子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此题表述是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的,故涂A。
【小题3】依据题干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周王朝独尊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各诸侯国之间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出现了具有较强实力的诸侯国争霸中原的局面”可知,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各诸侯国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此题表述是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的,故涂A。
【小题4】“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了六国”,此表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涂C。
【小题5】依据题干材料“韩非子的统治思想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君主出谋划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统领群雄的目的”可知,韩非子的统治思想作为帝王之学,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此题表述是题干上材料中得出的,故涂A。
17 .道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 )
判断: 改正:
【答案】判断:错误;改正:把“道家”改为“法家”。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战国时期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本题错误,把“道家”改为“法家”。
18 .春秋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民贵君轻”、国君要施行“仁政”。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民贵君轻”是孟子观点,故本题说法错误。
19 .
儒家学派 老子
道家学派 孔子
法家学派 韩非子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③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0 .
材料一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一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