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1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它们的作者也被称为“史学两司马”,下列选项中,作者与作品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A.司马迁和司马懿 B.司马光和司马迁 C.司马迁和司马光 D.司马迁和司马睿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2 .他们的著作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史学两司马”是指
A.司马迁、司马光
B.司马迁、司马谈
C.司马睿、司马光
D.司马迁、司马懿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 “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
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
C.《史记》的体裁多样 D.司马迁史德高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学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题文材料看,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实录历史,不藏真隐恶,体现的是秉笔直书的高尚师德,所以选项中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
A.《史记》题材多样 B.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D.艺术价值相当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即《史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B符合题意;《史记》题材多样、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艺术价值相当高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项A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5 .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汉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A不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B不符合题意;《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 .韩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的最大历史贡献是写成了()
A.《史记》 B.《缀术》
C.《资治通鉴》 D.《水经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书。《史记》记述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考点:《史记》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掌握对《史记》的评价。
7 .下列关于《史记》的作者与体例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纪传体 B.司马迁、编年体
C.司马光、编年体 D.司马光、纪传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点。《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史记》
8 .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
A.首创编年体 B.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C.首创纪传体 D.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出了《史记》,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 )
A.侧重史书的记载 B.注重实地考察
C.注重对史料考证 D.秉承朝廷旨意著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司马迁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出了《史记》”可知,司马迁既重视文献史料,也重视实地考察,将多种途径的信息相互辩证,突出重视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C正确;AB概括不完整,A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秉承朝廷旨意著书,D错误。综上故选C。
10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
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因而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1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历史巨著是 ( )
A.西汉司马懿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史记》 B.西汉司马迁编撰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C.东汉司马炎编撰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 D.东汉司马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史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B。
12 .某部史书,宋神宗曾批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本书的编者也认为其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该部史书的主编及体例是
A.司马光,纪传体
B.司马光,编年体
C.司马迁,纪传体
D.司马迁,编年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宋神宗”“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注意区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
13 . 3月31日至4月4日,2016年丙申年祭祀司马迁大典暨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在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陕西省韩城市盛大举行。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的学者、民祭代表、司马迁后裔以及当地民众等上万人齐聚于此,共同缅怀祭拜“史圣”司马迁,感悟这位千古史圣身后的浩然长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四处收集材料,他收集材料的途径有哪些?
(2)司马迁生活在哪个朝代?他撰写的史学名著是什么?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撰写这部巨著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4)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等。
(2)西汉;《史记》。
(3)“古”指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
(4)因为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四处收集材料,他通过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等方式,收集材料,为自己编纂史书准备材料。
(2)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后任中书令,《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3)依据所学可知,“通古今之变”中的“古”指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4)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所以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
1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请解释这句名言的含义。
(2)司马迁所著的对后世影响最大史书是什么?这部书的体裁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司马迁著这部书的态度。
(4)通过学习,说说你了解的司马迁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人总会死,有人死比泰山还重,有人死的比羽毛还轻。
(2)《史记》;纪传体。
(3)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文笔优美,记人物形象生动(符合题意答出2点即可)。
(4)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忍辱负重、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详解】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会死,有人死比泰山还重,有人死的比羽毛还轻。
(2)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年的主要历史,该书作者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文笔优美,记人物形象生动。
(4)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司马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忍辱负重、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15 .探究题(8分)
[发愤著史书]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
[读史通古今]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4分)
[功绩耀古今]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案】(1)他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真实等。
(2)古:黄帝时期 今:汉武帝时 成一家之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
(3)因为《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评价。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他有着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真实,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2)本题考查的是《史记》的相关内容。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所以“通古今之变”中的“古”指黄帝时期,“今”是指汉武帝时期。“成一家之言”指的是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
(3)本题考查的是后人赞誉司马迁的理由。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又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司马迁和《史记》
16 .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司马迁终于编成《史记》一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
(3)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1)《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素质: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
(3)感悟: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独立的人格,崇尚理性,不迷信权威,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和批判当时流行的理论和教条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后的感悟:一个人要想集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于一身,自然需要先天的禀赋,也需要有利于史家成长的客观条件,尤其需要长期不懈的主观努力。
点睛:抓住题眼“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是解题的切入点;史学家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崇尚理性,不迷信权威,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和批判当时流行的理论和教条。没有这种品格和境界的史家,不可能具备高尚的史德,不可能作出重大的史学创新,也就没有资格被称为史学大师。史学家所具备的史才、史学和史识均源于人类的经验。要获取这种经验,无非通过两种途径:间接途径主要靠读书;直接途径要靠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等。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武帝初期的太史令,学问渊博。父亲死后,司马迁当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图书、文献。他决心写一部像《春秋》一样的历史书,谁知道开始写作不久,因替朋友辩白,惹怒了汉武帝,关押在监牢中。司马迁不知多少次想到死,但一想起刚开头的著作,他又鼓起勇气生活了下去。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写成了一部历史巨著。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这部书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直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
请回答: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2)司马迁的代表作是采用哪种体例编写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三中的描述,你认为作为史官必须具备哪些素质?
(4)鲁迅为什么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代表作?
【答案】(1)汉武帝。《史记》。
(2) 纪传体。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 000年的史事。
(3)身为史官,应该敢于与权势作斗争,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除了饱读书籍,也要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
(4)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揭露了帝王将相的腐朽与罪恶,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史记》。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身为史官,除了饱读书籍,也要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还应该敢于与权势作斗争,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揭露了帝王将相的腐朽与罪恶,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志在为国分忧,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这一艰巨的使命。张骞在途中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
材料二 司马迁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材料二中司马迁写出的历史巨著名称是什么?
(2)归纳张骞、司马迁两位历史人物取得上述成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答案】(1)促进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关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史记》。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顽强的毅力;(或不屈不挠;坚忍不拔;顽强意志;不畏艰难等;)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得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了第一次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骞通西域之后,汉与西域的往来密切。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根据材料一的“张骞志在为国分忧,勇敢的出来应募,承担这一艰巨的使命。张骞在途中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和材料二的“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可以归纳张骞、司马迁两位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相同原因有:树立远大志向;具有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难等。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根据两则材料,归纳张骞和司马迁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树立远大志向,具有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难等。
19 .清明祭祖,拜谒先贤。风追司马,浩气长存。2016年3月31日上午,丙申年祭祀司马迁大典暨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在陕西省韩城市盛大开幕。司马后裔、文化学者、社会人士及上万名观众游客相聚司马迁祠,参与大典,拜谒先贤,共睹韩城国际旅游文化周的开幕盛况。
(发愤著史书)
(功绩耀千秋)
(1)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什么?
(3)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4)如果去参观司马迁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案】(1)他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
(2)“古”指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3)司马迁所著《史记》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他穷毕生心血,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深奥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接地气的文字,并穿插有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是史书写作之典范,更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为后世还原和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字记录材料,所以,后人称他为“文史祖宗”,是对他一生功劳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指的是指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成一家之言”指的又是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的理由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体例完备,史料详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命如同燧石,苦难的撞击越重,迸发出的火花越耀眼等等。
【点睛】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上的考查中是一个重点知识,需要重点掌握关于《史记》的作者、地位、内容、历史意义、文笔特点等知识。
20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迁(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的著作是《史记》,故本题说法错误。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