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戚继光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戚继光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9: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族英雄——戚继光
1 .下图是位于山东蓬莱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的外景。下列有关戚继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戚继光是清朝爱国将领
B.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侵略,肃清倭患
C.戚继光领导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
D.戚继光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因此B正确,A排除;1685年、1686年,康熙帝领导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C排除;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被捕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排除。故选B。
2 .戚继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戚继光驻军大西洋沿岸地区
B.戚继光组织了戚家军
C.戚继光纪律严明,受到人民的欢迎
D.戚继光坚持抗击倭寇,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 .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B.戚继光操练新阵法,创造了“鸳鸯阵”
C.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D.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D项是对戚继光的评价,故D正确;史实就是历史事实,ABC三项都是历史事实,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D。
4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两首诗词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郑成功、戚继光 B.郑成功、鉴真
C.玄奘、戚继光 D.戚继光、司马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
题目给出的“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誉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赞誉的是戚继光,A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B排除;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C排除;司马光著《资治通鉴》,D排除。故选择A。
5 .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片断可能有
①书案上摆放着曹雪芹的《红楼梦》
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三国演义》,思索抗倭良计
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条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尊为民族英雄,永远载入史册。而①书案上摆放着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个无法座位道具片段,是因为《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所作,历史时期不符合。故含①的答案都可排除,只剩下答案为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6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这四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郑成功、戚继光、鉴真、玄奘 B.郑成功、戚继光、玄奘、鉴真
C.鉴真、郑成功、玄奘、戚继光 D.戚继光、鉴真、玄奘、司马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可知,赞誉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赞誉的是戚继光;“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诗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可知,赞誉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因此这四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郑成功、戚继光、鉴真、玄奘。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鉴真、玄奘 B.郑成功、玄奘、鉴真
C.鉴真、郑成功、戚继光 D.戚继光、鉴真、玄奘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韬钤深处》,是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是郭沫若先生所作,主要讲的就是鉴真东渡的故事。“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出自于高僧玄奘,讲的是玄奘西行的故事。由此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中国台州网3月29日讯为了弘扬光大戚继光文化,“活化”文化遗产,今日,南塘情爱国心——戚继光文化书画邀请展在椒江戚继光纪念馆拉开帷幕。下列内容与此次展览主题不符的是
A.“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B.戚家军
C.台州九捷
D.直捣黄龙府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戚继光”,结合课本所学,南宋岳飞抗金中,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D项错误,符合题意;戚继光是明朝抗倭英雄,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ABC三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 .戚继光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戚继光“平海波”是指
A.收复台湾 B.打败沙俄 C.出使满刺加 D.抗击倭寇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封侯拜相并不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海上的匪患被剿灭)有一个宁静的海疆。故戚继光“平海波”是指抗击倭寇。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的含义,认识戚继光是抗倭英雄。
10 .动画片《戚继光》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在现场,多位业界专家均表示,26集的《戚继光》是少有的尊重历史的动画片,值得推广。回顾历史,下列与戚继光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击对象——荷兰殖民者 B.作战军队——戚家军
C.重大战役——台州九战九捷 D.作战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抗击对象是日本海盗和武士,A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CD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注意审题,题目所问的是搭配不正确的一项,防止出现错误。
11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下列历史事件与戚继光抗倭性质相似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铁木真统一蒙古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倭属于历史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而明清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同样具有反侵略性质,D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交往,属于历史上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并非反侵略斗争,AC排除;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属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而非反侵略斗争,B排除。故选D。
12 .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戚继光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B.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C.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在剿倭战争中,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ABC符合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和意义,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3 .下图是戚继光纪念馆,该馆是为了纪念戚继光在此地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最终荡平浙江倭寇而修建。该馆位于今天浙江省的( )
A.杭州市
B.温州市
C.台州市
D.嘉兴市
【答案】C
【解析】根据“戚继光纪念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因此戚继光纪念馆位于今天浙江省的台州市,故选C。
14 .后人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戚继光。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荡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这些都是抗倭的结果,戚继光抗倭是奉明朝政府之命,抗倭胜利的确维护了朝廷的尊严,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因倭寇之患曾使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平定倭寇之患的最伟大意义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故选C。
15 .明朝中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很快平息了浙东的倭患。下列言论出自戚继光的是
A.“还我河山”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土地为我国所有,当还我”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言论出自戚继光的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政府派遣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建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地区,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岳飞有关,C项与文天祥有关,D项与郑成功有关。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 .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1)材料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个事件的结果如何?
(3)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戚继光的什么品质?
【答案】(1)戚继光抗击倭寇。
(2)结果: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品质:保卫海防、拯救人民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戚继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来前往福建、广东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戚继光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从而得出诗句中“但愿海波平”描述的就是戚继光抗倭事件。
(2)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的结果是戚继光后来前往福建、广东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3)依据材料的诗句可知,戚继光保卫海防、拯救人民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7 .戚继光和郑成功是明清时期的著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仿照戚继光的解说词就郑成功的英雄业绩拟写2至3句解说词。
例 戚继光:抗倭名将,指挥戚家军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 郑成功:
(2)他们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怎样的宝贵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把这种精神付诸行动?
【答案】
(1)郑成功:民族英雄,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爱国主义精神;行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的功绩。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1661年,他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到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仿例子,本题答案:郑成功:民族英雄,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本题主要考查史鉴功能。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抗击外来侵略作出重要贡献的民族英雄。他们不畏强敌,不计个人得失,英勇作战,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和祖国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被载入史册。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处于和平时期,应该珍视和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练好本领,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奋斗。本题答案:爱国主义精神;行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 (言之有理即可)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8 .
材料一:这时期倭寇为祸最烈的是南直隶、浙西一带,包括应天、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杭州等府,即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带。倭寇一路烧、杀、抢掠,破坏交通设施以防明军追击,劫掠人口卖回日本,或用以延缓明军追击。到了嘉靖26年(1546年),甚至形成“倭寇百艘久泊宁、台,数千人登岸焚劫”的局面。
材料二:戚继光率军抗倭时,有一次临时派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到达。戚继光军令如山,他的儿子被军法处置。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主要来自哪个国家?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志向?
(4)请用一句话对戚继光进行评价。
【答案】(1)日本;倭寇到处烧杀掳掠,百姓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2)政府的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广大人民的支持。(任意两点)
(3)表达了消除倭患的志向。(意思相近即可)
(4)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倭寇主要来自日本;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倭寇一路烧、杀、抢掠,破坏交通设施以防明军追击,劫掠人口卖回日本,或用以延缓明军追击。到了嘉靖26年(1546年),甚至形成‘倭寇百艘久泊宁、台,数千人登岸焚劫’的局面”可知,倭寇到处烧杀掳掠,百姓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依据材料信息“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结合所学可知,此诗句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志向。
(4)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19 .请根据下面给出的相关历史资料,写一篇戚继光的小短文,60字左右。(要求:史料正确、语句通顺、叙述有条理。)
材料一
戚继光像戚继光创制的“鸳鸯阵”(图示)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答案】示例:明朝中后期,一些日本人对我国东南沿海武装抢劫,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当地人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临危受命,进行抗倭,他招募新兵,创造了“鸳鸯阵”,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解析】
【详解】
本题的主题是戚继光。材料一可以提取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有力地打击倭寇。同时阵型也说明他的军队调度有力,令行禁止。材料二则反映了戚继光爱国、不迷恋名利的高洁品性。小短文讲清楚他的基本情况、说清楚他抗击倭寇的历史功绩,点明他品性高洁即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影《戚继光》梗概:戚继光幼年时十分好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1544年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招募了三千彪悍金华、义乌人,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戚家军”,并针对当地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倭寇又善于设伏、不好短兵相接这一特点,创造了”鸳鸯阵“。戚继光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狼筅等兵械、战舰等装备,经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等战斗,最终肃清扫平倭寇之患。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电影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明朝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叙述或简介)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简述或简介)和评价比较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
历史现象:上述情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倭患严重的历史现象。
概述与评价:明朝中后期,由日本浪人、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明朝东南沿海奸商相互勾结,骚扰边境,进行非法的抢掠行动,导致边境倭患严重。倭寇的暴行给我国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导致明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
情节: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
历史现象:上述情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倭患严重的历史现象。
概述与评价:明朝中后期,由日本浪人、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明朝东南沿海奸商相互勾结,骚扰边境,进行非法的抢掠行动,导致边境倭患严重。倭寇的暴行给我国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导致明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