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6 10:51:48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
1
3
目 录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户籍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萌芽: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形成:战国时,秦国的户籍制度相比其他国家是最完备。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3.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新发展: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著色户计”。
7.削弱:明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黄册”。
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
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秦汉:
(1)基层: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2)治理: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3)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三老:掌教化
啬夫:掌狱讼、赋税
游徼:掌捕盗
里正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
和维护治安。



皇帝
三公
九卿


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唐朝:
(1)基层: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
里正、坊正、村正。
(2)治理: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明朝:
(1)基层: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
里长。
(2)治理: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4.清朝:
治理:由里甲制改为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此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
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
1.政府救济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3)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政府救济
2.优抚政策
(1)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3)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4)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二)社会救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2)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探究四 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原因
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④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3.特点:
(1)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
(2)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
(3)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4.作用:
(1)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2)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5.不足之处
(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课堂检测
1.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族人间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
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 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
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
A
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士绅是基层治理的基础 B.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
A
3.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进对国家的认同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C
4.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C
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THANKS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
一、选择题
1.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族人间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
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 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
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
2.《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痦、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 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士绅是基层治理的基础 B.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
4.《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5.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进对国家的认同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6.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造成政治的动乱
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8.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9.《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这说明(  )
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
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
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
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
10.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
——据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的主要举措,并简要评价其变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并分析乡约制度的意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是通过两条平行的轨道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的轨道,它以皇帝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官僚体系,由官员与知识分子来实施具体的治理,最后可以到达县这一层;另一条是由乡绅等乡村精英进行治理,乡绅是乡村社会的实际“统治阶级”,而宗族是乡绅进行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
——摘编自郑卫东《“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发生重大变革。从白莲教起事到太平天国运动,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民间治理系统即以乡绅为核心的乡族体系开始一枝独大。鸦片战争促使国人逐渐觉醒,成立各种社团逐渐成为新的治理主体,对社会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在官方系统方面,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在民治系统方面,乡族与近代社团并存,尤以社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建立的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真正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路径及制度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变革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宗族加强内部管理,以此改善族人间人际关系,并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提高区域稳定性,A项符合题意;宗族管理的提高实际上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居民稳定性的增强会降低人口流动性,B项不符合题意;宗族管理未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宗族治理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治理,但不会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详解】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中国的民生。由材料可知,政府为孤、独、矜、寡者提供口粮,并且照顾残疾者的生活,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国家对弱势群体予以关爱与扶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与“君”的关系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完善”表述太夸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先秦时期不存在专制王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皇帝或政府的政令直达百姓,可知地主士绅是秦朝基层治理的基础,故选A;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不能说明其他官员也是这样,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
4.C
【详解】
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符合题意;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A项不符合题意;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关于社会救济被纳入法律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基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施政的质量和构建政府的威信,促进对国家的认同。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也是为了让其更加信任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该项表述包含在C项中,排除;B项,“首次”一词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自孟子就讲究“仁政”,而且根据所学可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主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排除;D项,社会救济是政府行为,不是民众的权利,排除。
【点睛】
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
6 C 
【解析】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
7 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8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D项正确;“完全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
9 D 
【解析】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积极储备粮食以备灾荒的社会救济思想,故D项正确。
10 C 
【解析】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
11.(1)主要举措: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等。
评价: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
(2)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意义:乡约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详解】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实行什伍连坐制、重农抑商、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根据材料可得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出现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
第(2)问根据材料可得出乡约制度的变化,从地方、民间、教化到政府、官吏、圣谕,再结合所学回答意义,从社会秩序、儒家思想、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等角度回答即可。
12.(1)路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乡村自治;基础:官僚体系;宗族
(2)变革:民间力量扩大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对象复杂化;治理方式近代化;基层治理民主化。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的同共发展;社会矛盾的加剧;内部改革的推进;民主革命的影响。
(3)社会治理更加强严密、有效;从专制走向民主;基础力量得以发挥。
【详解】
(1)根据“一条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的轨道,它以皇帝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官僚体系,由官员与知识分子来实施具体的治理,最后可以到达县这一层;另一条是由乡绅等乡村精英进行治理”可得出路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乡村自治;基础:根据“它以皇帝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得出官僚体系;根据“而宗族是乡绅进行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得出宗族。
(2)变革:根据“民间治理系统即以乡绅为核心的乡族体系开始一枝独大”得出民间力量扩大化;根据“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得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根据“鸦片战争促使国人逐渐觉醒,成立各种社团逐渐成为新的治理主体,对社会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得出治理对象复杂化;治理方式近代化;根据“真正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得出基层治理民主化。原因:根据“鸦片战争促使国人逐渐觉醒,成立各种社团逐渐成为新的治理主体”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的同共发展;社会矛盾的加剧;内部改革的推进;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3)综合材料的主旨可从社会治理更加强严密、有效;从专制走向民主;基础力量得以发挥等方面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