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1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西安事变的讨论。其中,哪位同学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
A.小华: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主张
B.小李: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C.小林: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D.小王: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要求处决蒋介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侵略。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当时,张、杨并未要求处决蒋介石,小王的表述和史实不符,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 .“张学良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宋美龄对张学良如此评价其依据主要是西安事变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B.说明了张学良坚守三民主义
C.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反映出张学良坚持民族立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材料中张学良的“牺牲”是指张学良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张联合反对日本侵略者。故D符合题意;张学良的主张显然不是消除两党的矛盾,排除A;西安事变时期张学良的主张是“联蒋抗日”,排除B;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的客观影响,不是宋美龄对张学良评价的依据,排除C。故选D。
3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 ( )
A.张、杨为了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B.张学良只想打回东北去
C.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曰
D.张、杨想投靠红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张杨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希望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答案选C。
4 .发动西安事变实行兵谏的是( )
A.蒋介石 B.张学良 C.杨虎城 D.张学良、杨虎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囚禁了蒋介石,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故D正确;蒋介石被囚禁的,故排除A项;BC项不全面,故排除BC项。故选D。
5 .2011年是伟大爱国者张学良病逝10周年纪念。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檀香山病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去唁电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敬仰。下列事件中反映了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事件是( )
① 宁汉合流 ② 东北易帜 ③ 西安事变 ④ 九一八事变后命令东北军撤出东北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6 .在看完电影《西安事变》后,你马上会联想到的人物是( )
A.张学良、杨虎城 B.张学良、叶挺
C.叶挺、贺龙 D.陈独秀、蒋介石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察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看完电影《西安事变》后,马上会联想到的人物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故本题选A。
7 .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与张学良反目成仇
B.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
C.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七七事变爆发,蒋介石把张学良调到东北,抗击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中有“东北、张学良、蒋介石、不抵抗命令”词语,从这些词语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迅速沦陷,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
8 .埃德加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在中国的西京西安府,张学良少帅驻在这里剿共的、激烈抗日的东北军行伍中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局面。这些军队……,想家,厌恶内战,对南京政府对日本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越来越愤慨。”该材料透露出的信息有( )
A.东北军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破裂
B.张学良与蒋介石个人关系破裂
C.张学良及其军队对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不满
D.张学良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是比较复杂的,但此题要求从材料中读出信息,所以一定要紧扣材料。此材料的背景是张学良领导的军队正在剿共,然而军队中的士兵和官员厌恶内战,对南京政府不满,并没有到关系破裂的严重地步,但是这种变化却成为日后西安事变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故选项A、B说法不准确;至于选项D说张学良接受中共的抗日政策当时还为时过早。因此正确答案为C。
9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张学良的“错误判断”导致( )
A.东三省沦陷 B.西安事变 C.全面抗战 D.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题干关键词:“张学良”“九一八事变”“日本”“不抵抗”;选项关键词:“东三省沦陷”“西安事变”“全面抗战”“国共合作”。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三省的沦陷。
10 .下面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
B.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
C.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
D.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西安事变的知识点,可用排除法来做。A、 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 ,C、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 ,D、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1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报刊 标题内容
《大公报》 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西北文化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扬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中央、张学良正面冲突,张学良最后的劝告,交涉断绝,中央武力讨伐迈进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关键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各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待西安事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不一样,所以报纸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择D。
12 .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张学良商定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张学良讲了这样一段内容:“内战,我不干了,说什么我都不干,我宁可叛变,我那时候也等于叛变。你跟日本打,我打!你和共产党打,我不干,我不打了。”张学良所说“叛变”的具体行动是:( )
A.放弃东北三省 B.参与军阀混战
C.不同意围剿共军 D.发动西安事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张学良讲了这样一段内容:“内战,我不干了,说什么我都不干,我宁可叛变,我那时候也等于叛变,你跟日本打,我打!你和共产党打,我不干,我不打了”。要求选出张学良所说“叛变”的具体行动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为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3 .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夺取政权
B.地方割据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日本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是西安事变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的含义,这样张学良表明西安事变的原因和目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
14 .(题文)《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称: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5 .下列对西安事变发生原因的看法,错误的是( )
A.日军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 B.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
C.蒋介石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 D.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华北,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杨虎城和张学良接受了共产党的联共抗日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1936年12月,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BCD三项都是西安事变的原因,是正确的;日军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此时期西安事变已经结束,A项不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错误的,故选A。
16 .张学良说,“内战不停止,很难造成抗日之局势,从前我认为非先统一则不能抗日,现在我则认为非抗日则不能统一”。为此,张学良( )
A.领导东北抗日义勇军 B.提议国共合作
C.发动西安事变 D.建立抗日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军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积极围剿红军。面对民族危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最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
【答案】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这是一道问答题,第一问“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这要从张学良将军一生的主要事迹去分析回答,联系史实可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第二小问“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可以从第一问引申,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精神。
考点:西安事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做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试题,都必须从历史人物的一生主要事迹出发,如果推动了历史飞发展,我们就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果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就给予较低的评价,而张学良一生所做的最重大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事情是西安事变,所以我们评价时要重点围绕这件事,也可联系教材分析概括。
1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张学良将军的苦闷: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
(1)分析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什么“苦闷”?(1分)
(2)材料中的“国家问题”当时主要是指什么?(1分)
材料二:下面为一封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
《张学良致周恩来》: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驱出,实(为)最快心之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
——弟良四月十九日
(3)张学良所指“别来十年”中,十年前发生了什么大事?当时张学良和周恩来进行过合作,结果如何?(2分)
(4)张学良在信中所说的“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的是什么事?(1分)
【答案】(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将军被人称为”不抵抗将军” (1分)
(2)日本不断加大侵略步伐,中华民族危机步步加深(1分)
(3)1936年,西安事变;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分)
(4)周恩来协同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谈,并签订了《双十协定》(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小题可以结合日本侵略东北三省,导致民不聊生,张学良身负国仇家恨的苦闷。
(2)国家问题是指,日本侵略者加紧侵华步伐,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
(3)根据题意“1946年”的别来十年正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开始联合抗日。
(4)根据题意“现日寇已经驱出”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是指周恩来协同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谈,并签订了《双十协定》。
考点:本题考查国共关系。
点评: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19 .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张学良对东北军的军令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止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电令说明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持什么态度?这份电令造成什么后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学良的态度
(3)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度评价,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原因。
【答案】(1)对日本心存幻想。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
(2)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3)原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可见,蒋介石对日本心存幻想,实行不抵抗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31 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陷。
(2)根据材料“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再结合所学可知,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3)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共产党积极抗日救国。
(4)结合所学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20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蒋介石对日态度如何?
(2)从材料二中看出材料一中蒋介石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学良、杨虎城发表该文何时何地?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4)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答案】(1)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2)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12月在西安发表。
(3)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信息时间“九一八”和地点“北大营”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有关知识的识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张学良、杨虎城发表材料二的“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是在1936年12月的西安。
(3)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片所示的报纸中文章标题“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可知,从该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而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是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4)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