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1 .相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用木犁耕作的俄罗斯,而留下的却是拥有原子弹的俄国。”丘吉尔这样评价主要是着眼于( )
A.斯大林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B.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
C.斯大林抵抗德国的巨大贡献
D.斯大林和美国冷战的超常勇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材料中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 “他接手的是一个用木犁耕作的俄罗斯,而留下的却是拥有原子弹的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也大大增强。因此材料肯定的是斯大林模式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
2 .2013年2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说:“全世界命运在此决定!”。请问“决定”是指
A.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二战进一步扩大
B.斯大林格勒战役制止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浪潮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格勒战役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制止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浪潮,成为二战的转折点。故题干的“决定”是指斯大林格勒战役制止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浪潮。故B符合题意;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是德国签署投降书,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3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材料印证了( )
A.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残酷的一场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大力支持
C.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斯大林格勒战役直接促使德国投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改变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C项正确;“最残酷的一场战役”“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大力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项错误;柏林战役直接促使德国投降,D项错误;故选C。
4 .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分别是
A.列宁 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斯大林
C.斯大林 马克思和恩格斯 D.斯大林 马克思和列宁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其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故选A。
5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他用水泥浆覆盖了斯大林的水晶棺,却未能覆灭斯大林的官僚制;他结束了个人迷信和政治恐怖在俄国的统治,却未能结束斯大林时代……”上述材料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水泥浆覆盖了斯大林的水晶棺”“结束了个人迷信”“却未能结束斯大林时代”可知,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禁锢,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故选B。
6 .刘继峰在《对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与郑易平先生商榷》中写道:“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是 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 )
A.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C.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可得出,斯大林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而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属于‘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斯大林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7 .斯大林逝世后,历届苏联领导人尝试改革斯大林体制,他们对斯大林都持否定态度。相反,在斯大林在世时经常批判他的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在十月革命中,被赶下台的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也说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这说明( )
A.因评价者价值观差异,历史评价会随时代不断变化
B.历史本来就应该倡导多元评价,应该任由后人评说
C.对立面人群的评价往往比同一群体内的评价更客观
D.评价历史人物不应本着清算的态度,而应有历史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故完全依据评价者的价值观差异是错误的,A项错误;任由后人无标准的评价不符合客观评价的原则,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并非强调对立人群或者同一群体谁的评价更加客观,C项错误;根据题意,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主要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斯大林的成绩,在此之前的丘吉尔和克伦斯基从客观的角度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表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客观的眼光,同时站在时代背景下去正确评价,D项正确。
8 .当地时间2018年3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聚集在莫斯科红场,向斯大林墓献花,纪念斯大林逝世65周年。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实行的,与斯大林无关。A符合题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B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D与斯大林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A.斯大林成为苏联领袖 B.工业化基本实现 C.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D.苏联新宪法颁布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故选D。
10 .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珍珠港事件 C.攻克柏林 D.诺曼底登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处于东西夹击之中,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选D。
11 .1929年12月,苏联举国上下庆贺斯大林50岁寿辰期间,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纷纷向他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这类现象说明( )
A.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B.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C.斯大林模式深得人心 D.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
1929年12月,苏联举国上下庆贺斯大林50岁寿辰期间,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纷纷向他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这类现象说明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其表现为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经济各部门发展严重失调。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2019年4月16日俄罗斯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肯定评价已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高达70%的俄罗斯公民倾向于积极肯定斯大林的历史作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次把斯大林称为“国父”。斯大林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之路 B.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使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开展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是斯大林得到肯定的理由,C符合题意;彼得一世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之路,A不符合题意;列宁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B不符合题意;斯大林开创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这不是。斯大林得到肯定的理由,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 .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6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推出了主题是“伟大的俄罗斯人”的纪念册,封面印有斯大林穿军装、佩戴勋章肖像,引起各界争议。斯大林模式和他本人一样,褒贬不一。下列特点不属于其弊端的是( )
A.党政不分,最终集权于斯大林个人手中
B.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C.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行政指令性计划下
D.在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从题型上看,本题属于反向性选择题,只要选出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本题的正确答案。A、B、C叙述正确,“斯大林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却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故选D。
14 .斯大林所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斯大林模式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
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C符合题意;斯大林所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之一,A排除;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不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B排除;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D排除。故选择C。
15 .这幅漫画是供职于《纽约时报》的漫画家埃德温 马库斯于1947年创作的,原漫画标题为“斯大林能阻止马歇尔计划吗?”观察并分析漫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印着马歇尔计划的篮球正投向标注着欧洲复兴的球筐
B.穿着铁锤镰刀队服的球员企图阻止美国得分
C.斯大林主动挑起冷战
D.斯大林认为马歇尔计划严重威胁列苏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漫画“斯大林能阻止马歇尔计划吗?”,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以协助西欧重建的计划。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爆发。另一方面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步骤。从而得出斯大林主动挑起冷战的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印着马歇尔计划的篮球正投向标注着欧洲复兴的球筐的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穿着铁锤镰刀队服的球员企图阻止美国得分的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斯大林认为马歇尔计划严重威胁列苏联的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漫画中资本主义国家从收音机中听到“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等信息后深感不安与震惊。该漫画的主题可能是( )
A.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C.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赫鲁晓夫改革的广泛推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漫画“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苏联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修建水电站等工程,使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这一系列措施及成就,使资本主义国家深感不安和震惊,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点。故选A。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兴衰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篇章。尤其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今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请回答:
(1)“斯大林模式”指的是什么?
(2)这种模式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应该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
(4)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它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曾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它也存在严重缺点和弊端,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3)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曾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它也存在严重缺点和弊端,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18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________年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____________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答案】 1936 高度集中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在1936年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即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2)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十月革命;
(2)本题是开放性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个均可。但需要说明理由,有理即可。
例如:
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 理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 理由: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片所给信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攻占东宫”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结合所学,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理由:在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存在巨大误区。
20 .(2017唐山路南区二模)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处的困境的根源根本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正好相反,在于我们生活中与社会主义相抵触、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那些特点和情况。这一根源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主义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
——《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1970年3月)
材料二 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出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2003年3月26日,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罗米尔”,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意调查,发表题为《斯大林——这条“暴龙”又活了?俄罗斯人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文章写道:“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斯大林并没有死,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受尊重的所谓‘暴君’活着。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两者人数的比例约为3比2”。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特点和情况有哪些?
(2)材料二认为,近年来,在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思潮中,占多数的观点是肯定斯大林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个人崇拜盛行(或缺乏民主法制监督);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低。
(2)同意。斯大林领导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或实行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苏联国防力量得到极大增强);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同意肯定斯大林作用的观点。
不同意。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或使苏联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不平衡,农业长期发展停滞落后;政治上民主匮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长远发展带来危害,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所以我不同意肯定斯大林作用的观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