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
1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
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
A.阻止赫鲁晓夫的改革 B.赞扬赫鲁晓夫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C.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 D.威胁赫鲁晓夫不要进行大的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丘吉尔赞扬赫鲁晓夫的歌改革很好,说明他没有阻止改革的意思;从劝告的内容可知,这不是赞扬赫鲁晓夫的大无畏,也没有威胁的意思,从不要太匆忙和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可知,这是在提醒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太匆忙。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关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53年,列宁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
C.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有关知识内容。而赫鲁晓夫上台是在斯大林死后,因此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政治,故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全面否定斯大林,排除D。所以只有C是正确的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
3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材料主要说明( )
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B.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C.赫鲁晓夫改革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苏联国情
D.赫鲁晓夫改革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开垦荒地初期颇见成效,但到60年代初却弊端毕露,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助长了粗放耕作,粮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苏联很多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宜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60年代初,农业改革已呈全面失败之势。主要反映赫鲁晓夫没有结合国情进行农业改革,最终导致改革不成功。故选C。
4 .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B.全面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
C.认为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认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不突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题干对此做了符合史实的评价,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苏联解体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14原创)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当权后的赫鲁晓夫在各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D.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说法错误,故选D。
6 .“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苏联农业方面的发展状况,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苏联轻工业的发展状况,C不符合题意。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 .赫鲁晓夫推行改革,对苏联模式发起了冲击。能印证这一结论的史实包括:赫鲁晓夫( )
①推行农产品收购制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③倡导政治“多元化 ④加速发展军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①②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③倡导政治“多元化”的是戈尔巴乔夫;④加速发展军事科技的是勃列日涅夫,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刚卸任首相的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的“大深渊”应该指的是( )
A.美苏之间的冷战 B.苏联境内的大峡谷
C.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结合所学可知是赫鲁晓夫要进行改革,而丘吉尔说的“大深渊”指的是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因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发展。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所以答案选D
9 .(2017原创)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村长掌握土地支配,厂长是工厂主人,人民没有实惠,他也对官僚主义进行制裁,但都是依靠总书记个人权力进行的。企图以个人力量战胜苏联庞大官僚体制的赫鲁晓夫最终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村长掌握土地支配”“厂长是工厂主人” “以个人力量战胜苏联官僚体制”可做出判断,此题考查史实反映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判断B符合题意。A项的说法是斯大林当政时期;C、D两项的说法材料中均未涉及;故选B。
10 .“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古巴导弹事件中,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这种承诺说明( )
A.苏联放弃与美国争霸战略 B.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
C.苏联与古巴关系已经破裂 D.赫鲁晓夫惧怕美国总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争霸。古巴导弹事件中,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这种承诺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故选B。
11 .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1955年赫鲁晓夫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可见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或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AB排除;苏联采取缓和策略应该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D排除。故选C。
12 .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主张“多党政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在农村开始的,BC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不属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故选A。
13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64年, 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本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知识的识记是解题的关键,理解并掌握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14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D.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5 .你认为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B.在政治领域主要是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
C.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因此C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16 .收集有关赫鲁晓夫的资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赫鲁晓夫。
【答案】注意要史论结合,一方面肯定赫鲁晓夫是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他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应鼓励。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注意要史论结合,一方面肯定赫鲁晓夫是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他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成效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7 .(12分)20世纪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请问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答案】内容: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对工业也进行“手术”;同时,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原因: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政治改革在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时片面地否定一切,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总体上,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对工业也进行“手术”;同时,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原因: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政治改革在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时片面地否定一切,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总体上,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8 .填入下表横线处的应是
______最高领导人 在任期限
______________ 1953年—1964年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982年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984年
A.美国 罗斯福 B.苏俄 列宁
C.苏俄 赫鲁晓夫 D.苏联 赫鲁晓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战后苏联领导人的内容。由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可以看出:该表格主要列举的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中,在1953年—1964年执政的是赫鲁晓夫。故答案选择: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9 .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其实质是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
【答案】× 改正:“社会制度之间竞争”改为“国家利益之间冲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苏争霸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其实质是国家利益之间冲突。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冷战中的对峙·冷战政策
20 .
斯大林 发动垦荒运动
罗斯福 实施新政
赫鲁晓夫 苏联模式的形成
【答案】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1933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党和政府为增加粮食生产而掀起的群众性垦荒运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