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出:出产。
“牡丹出丹州”应为“牡丹出(于)丹州。
“东出青州”中“东”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往东、在东边”
尤:尤其、特别。
备:充当。
敌:匹敌
译文:牡丹出产在丹州、延州,在东部出产在青州,在南部也出产在越州,而出产在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人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的牡丹,都是那些地方的特别杰出的牡丹,可是来到洛阳,才能够充当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这些花)不能够单独和洛阳的牡丹花匹敌。而越州的牡丹花因为产地远很少见到,不被人说起;然而即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己炫耀,把(自己的牡丹)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花,果真就是天下第一了。
注意两个“以”的用法
不见齿:被动句
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类:类型。文言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辈、侪、属、徒、流”等,表示复指代词,相当于现在的“们、这一类”。
减:逊色。
名(mìng):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不”是否定副词,后面只能搭配动词或形容词,如“不好、不想、不做”,当后面搭配名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著:显著
假:借
译文:洛阳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的类型,都不逊色其他地方出产的花,但是洛阳人不是特别看重,称它们果子花,叫什么花什么花;到牡丹则不命名,直接称花。那意思就是认为天下真正的花惟独牡丹,它(洛阳牡丹)名声的显著,不借助称牡丹的名称就可以知道了。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和看重就到了这种地步。
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予甚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天地之和气,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译文: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多认为洛阳处在三河中间,自古就是一块好地方,过去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在这里测量了解冬天夏天刮风下雨的不顺与顺利(的规律);这里原来是天地的中心,草木开花生长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这里的牡丹花)惟独与其他地方的不同。我很对(这种说法)认为不正确。洛阳在周围所拥有的疆土,四方诸侯来进贡道路平均,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不一定是中央,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当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向于谁。
状语后置句
发语词,引出下文论述。
宜:应当
被(pī)通“披”:遍布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常之形。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其美,与夫瘿(yǐng)木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译文: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当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特别美也不特别恶。到了事物内在(出现了)毛病,美与恶(两种因素)一起被阻隔而不能相互融合转换,所以事物就有了极其美和极其恶的形态,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和那些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不相同,但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的毛病却是一样的。
内在之气,指事物内在本质
钟:钟情、集中
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姚黄,牛黄,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以地著;一擫(yè) 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其异者。
译文:牡丹的名称,有的用姓氏,有的用州县,有的用地区,有的用颜色,有的显示其特异而作为标志(来进行命名)。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的名字;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的名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的名字;一擫 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的名字;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
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钱思公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译文:叫做姚黄的牡丹,(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于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超过几朵。
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砍下(它)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很大,相传的人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人,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乘船渡池塘到养花的地方,魏家一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林寺后面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种来种植桑树和小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多,有数过花瓣的人说一朵花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姚黄真可以成为花王,而魏话是花后”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彼必形于篇咏,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译文:牡丹最初在文字上没有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没有很高的地位,和荆棘没有差别,当地人都坎取把(它)当作柴禾。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借名目著名的。像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样独具特色的牡丹,他们一定会在作诗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流传。只有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一诗,只是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间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盛过。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yì),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译文:洛阳百姓的习俗,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人无论贵贱都要插花,即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人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者游春赏花,往往在有古庙废宅和有亭台池塘的地方成为集市,搭上帷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几个地方)要到花落,集市才撤掉。
译文:洛阳至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不(向东京)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担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骑着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京城,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马上面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天不凋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zhuó)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bì)子。人家治地为畦塍(qí chéng)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译文: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花,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不嫁接就不好。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的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了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称为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到春天看到花开时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别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一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值五千钱,现在也值一千钱。
结构图解:
洛阳牡丹记
介绍牡丹花的品种(1——4)
解释牡丹花名的由来(5—7)
描写牡丹的兴盛时间及洛阳人对牡丹花的态度(8——11)
1、天下牡丹,洛阳第一
2、洛阳众花,爱重牡丹
3、洛阳牡丹,凭借地气
4、绝世之美,缘于个性
5、概括列举,罗列命名
6、姚黄牡丹,花中新贵
7、魏花传奇,牡丹皇后
8、牡丹受宠,历史不久
9、洛阳之俗,人皆好花
10、牡丹进御,贮藏不易
11、嫁接需技,花王难觅
花品叙
花释名
风俗记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倡导古文,主张文章明道、致用,并奖掖、提拔后进,唐宋八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中宋代五位大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以散文创作造诣最高。他的文章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遵循法度又委婉巧妙,议论纡舒有致又富有内在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又十分严密。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特点有三: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w.w.w.k.s.5.u.c.o.m
《洛阳牡丹记》练习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鬻文(yù) 绯红(fēi) 记载(zài) 惆怅(chàng)
B.幄幕(wò) 罕见(hǎn) 数缗(mín) 旌旗(jīng)
C.花萼(è) 凭藉(jí) 斧斫(zhuó) 畦塍(chéng)
D.花蒂(tì) 立契(qì) 樵夫(qiáo) 痈肿(y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美誉 磅礴 雍荣华贵 千钧一发
B. 体查 妖艳 涉笔成趣 启人深思
C. 堕落 凭藉 卓尔不群 仪态万方
D. 烘托 翔实 引经据点 风雨寒暑
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备众花之一种 备:准备
B. (越之花)不见齿 齿:提及,重视。
C. 寒暑风雨乖与顺 乖:不顺
D. 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旌:表明,显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B. 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C.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D. 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士庶竞为游遨,……至花落乃罢 B. 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
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C. 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 D.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几年 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6、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牡丹记》原文由“花品序”、“花释名”及“风俗记”三部分组成。
B.《洛阳牡丹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幼孤贫好学,后有文名,号醉翁。
C.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集》是以他的尊称命名的。
D.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7、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欧阳修晚年自号 ,曰:“吾《集古录》一千卷, 一万卷,有 一张,有 一局,而常 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8、请将下面句子的译文写在横线上
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
②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③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二、感受·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并对选取的原文进行翻译
概括第一段内容
原文:
翻译:
第二段中“其爱重之如此”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原文:
翻译:
这两段为了突出洛阳牡丹,使用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一说。
答:
3、课文体现了牡丹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力,下面咏牡丹诗中,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是
樵氏深山斫锦霞,魏家池馆锁奇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只残。
三、思考·领悟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③,(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沿河求之,不亦颠(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 ②圮:毁坏。 ③杮:削碎的木片。
1.填入选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焉 于 而 岂 耳 乎
B.矣 以 且 岂 也 乎
C.矣 于 以 虽 耳 也
D.焉 于 而 虽 也 耳
2. 对“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们不懂得物理,这不是小木片
B.你们不懂得研究物理,这不是小木片
C.你们没搞清事物的道理,这(石狮子)不是小木片
D.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研究事物的道理,就去判断它的是非
3.用原文填空
关于寻找石兽的问题,有三种推断和做法:①僧人向 去找,理由是 ;②讲学家主张向 去找,理由是 ;③老河兵主张向 去找,理由是
。结果第 种意见正确。
4.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A.做事情要广泛征求各种人的意见。
B.事物总是在相比较中辨明真伪优劣。
C.僧人、讲学家都不如老河兵有经验。
D.有实践经验的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
(二)、阅读下面文段《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回答问题
我们为何给人送花?赠人以花可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进化生物学认为,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物种而进化,从而使其不断传播开来。但是这种理论提出,植物━━人类共同进化的根据是花儿带来的感情奖赏。
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至少5000年来一直在广泛种植花卉,与其他植物相比,它们拥有非常大的进化优势。他们还指出,花卉的形状和香味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为了验证其论点,这个研究小组给150位妇女带去不同的礼物,其中包括鲜花、水果和糖果等。结果发现,得到鲜花的妇女比得到其他礼物的妇女要兴奋得多,而且这种效应持续了数日。再者,得到鲜花的妇女比之前更积极地回答问题。他们通过另外的实验发现,鲜花不仅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露出笑容、开口交谈,而且还能促进认知功能,比如提高记忆力等。有些人得到鲜花后的情感表现甚至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来解释鲜花带来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风景和植物的欣赏跟人类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有关,当时人们要根据环境线索来寻找食物。由于花儿这种美丽的东西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人类变得“从感情上”欣赏这种美,所以会喜欢花。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将来会结出果实供人食用,这样的地方也可能比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然而拉特格拉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鲜花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在共同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鲜花是“超级刺激物”,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这些引起感觉注意的因素多数会造成我们的心理状态出现深度变化。
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利用对人的情感作用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进化,这跟狗的进化情况很相像。开花植物就相当于作为人类伙伴的动物。所以,下次你给别人送花就知道,你利用花的时候,花也在利用你。
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花也在利用你”的一项是
A. 花卉可能利用了其能激发人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这一影响来不断进化。
B. 花可以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
C. 开花植物利用花儿给人带来的感情奖赏不断变化。
D. 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
2. 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鲜花带来的“心理效应”的一项是
A. 得到鲜花比得到其他礼物更能让人兴奋。
B. 得到鲜花后更愿意与他人交谈、沟通。
C. 鲜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D. 鲜花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引起人的心理变化。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包括鲜花在内的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的物种而进化。
B. 无论是鲜花的形状还是鲜花的香味,都能引发人强烈的情感反应。
C. 原始人类对花儿的喜爱,与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
D. 队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可科学研究。
四、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一)给下面文句加标点
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惟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此接花之法也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工用白敛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敛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
(二)习作训练
欧阳修写洛阳牡丹天下第一,其实也写出了洛阳当地对牡丹的喜爱、看重和珍惜。当地人的对牡丹的很多做法毫不逊色于今天狂热的“粉丝”,在作者对牡丹花的介绍说明之外,我们也饶有兴趣地看到了一幅当时的“追星”图景:他们列牡丹为天下第一,他们认为只有牡丹才配叫“花”,他们细细地给不同的牡丹起名字,他们花钱看花,他们人人戴花,他们把花开的时令当作狂欢的节日……
请以“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为题,写写你最喜爱、推重和珍惜的人物或事物,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积累·整合
1、B(A记载zǎi,C凭藉jiè,D花蒂dì)
2、C(A雍容华贵,B体察,D引经据典)
3、A(备,充当)
4、D
5、D(均为 “用”,A.“才”/“就是” B.“即使”/“虽然” C.“从”、“在”/“至”、“到”)
6、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
7、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8、①这花刚出现时,有想看的人,每人交十几个钱,才能乘上船渡过池塘到种花的地方(观赏),魏氏每天收到几十缗钱。
②谢灵运说永嘉竹林里水边上有很多牡丹,现在越地的(牡丹花)花远远比不上洛阳(牡丹花),这是(因为)(洛阳牡丹花)自古从未有像今天的繁盛啊。
③洛阳的风俗,大都喜爱花,春天城里无论(身份)贵贱都插花,即使挑夫也是这样。
二、感受·鉴赏
(一)
1、① 原文: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翻译:这洛阳的牡丹,当真是天下第一啊。
② 原文: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翻译:天下真正的花只有牡丹,它的显赫的声名不借助说“牡丹”就可以知道了。
2、烘托。参看一二段眉批部分以及《单元泛读导引》第四段相关内容。
3、B
三、思考·领悟
(一)1.A 2.C 3. ①下流/为暴涨携之去②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③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而上矣。 4.D
(二)1、B(“花可用来”表达的是被动之意,是从人对花的利用角度解说的。A项从第2段“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推知是正确的,C项从第2段和第7段推知正确,D项在第3段中,这三个选项都是从花卉对人类的作用来考查的。)
2、D(在第5段中,是从理论上解释“心理效应”。ABC 三项都在第4段中,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
3、D(从第1段“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可知,D项“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判断是错误的)
四、应用·拓展
(一)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曰。惟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此接花之法也。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工用白敛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敛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
(二)写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