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改革家 孝文帝改革(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改革家 孝文帝改革(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孝文帝改革
1 .以下是小清自编的历史剧,内容是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历史。其中符合史实的项是: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  )
A.在都城长安觐见孝文帝
B.上朝时穿鲜卑族服装
C.用汉语向孝文帝汇报工作
D.因娶汉女为妻而遭罢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用汉语向孝文帝汇报工作。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孝文帝进行改革,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故,C项符合题意。应该是在都城洛阳觐见孝文帝,故A不符合题意;上朝时应穿汉族服装,故B不符合题意;因娶汉女为妻而遭罢官违背史实,故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
2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以下表述在材料中能得到直接支持的是( )
A.北魏孝文帝运用智慧才迁都成功 B.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C.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 D.北魏孝文帝改革致使北魏被同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孝文帝禁用了本民族的语言,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3 .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媛坚决不说汉语,不穿汉服,劝说多次无果,孝文帝一怒之下废掉其皇后之位,贬为庶人,送至寺院养老。孝文帝这样做( )
A.消除了外戚专权 B.杜绝了后宫争宠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实现了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朝廷中必须实用汉语,穿汉服,而皇后的做法阻碍了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废后,有利于推进改革,加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消除了外戚专权和杜绝了后宫争宠,与材料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实现了长治久安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进行改革;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女真文字;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南宋统一全国。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如此好学之士,又君临天下,推华夏之风于全境,岂非易哉?自此,鲜卑渐湮于汉。孝文之革,功耶?罪耶?于华夏传承,居功至伟;然其于鲜卑,不但无功,反为鲜卑第一罪人。”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汉化政策
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③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消亡,是历史的罪人
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正确信息”的限制,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消亡”,实际上是鲜卑族获得了永生,这是民族融合的作用,孝文帝不能称之为“罪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故选A。
6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受到其他民族的袭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为了扩大鲜卑族统治区和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是孝文帝迁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 .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作,于今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公演。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使用汉语 B.让鲜卑人采用汉姓
C.与汉族通婚 D.让汉人用鲜卑习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讲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尊崇孔子等,经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8 .“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 )
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 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所以材料叙述的应该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故本题选B。
9 .下面《魏书·高祖孝文帝纪》所记载内容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A.统一北方 B.推行汉化政策
C.迁都洛阳 D.保持鲜卑习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这是汉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统一北方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迁都洛阳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政策,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这是在推行汉化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10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三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请回答: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5分)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2分)
【答案】
(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2分)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4分)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1分)
(3)迁都洛阳。(1分)
(4)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影响的掌握程度,分析题目,问题(1)(2)是要求学生回答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答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分析材料一的“(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和材料二中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信息推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是学习汉语和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分析材料三中的“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信息可知道,“谥号”是中原文化(汉族文化)常用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孝文帝已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问题(3)是问孝文帝还采取了那些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知道,迁都洛阳是一重大举措。问题(4)问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民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学们要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民族关系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对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到明清的民族关系的历史线索进行梳理,归纳,整理。
11 .
在中华民族的历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迁都哪里?
(4)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如何?
(5)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2)材料一:说汉语;材料二:改用汉姓;其它措施: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洛阳。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是国家富强的保证,我国应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2)根据材料一可知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根据材料二可知孝文帝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此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还有,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是国家富强的保证,我国应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等。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12 .如果时光倒流到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的一天,孝文帝在宫中宴请群臣。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场景。(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考虑)
【答案】提示答题思路:大臣穿汉服上朝;大臣之间用汉语问好;孝文帝决定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娶汉族大臣的女儿为皇妃; (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考虑,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考虑,如大臣穿汉服上朝;大臣之间用汉语问好;孝文帝决定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娶汉族大臣的女儿为皇妃等等。主要从改革作用或评价孝文帝来考虑。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睛: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产生的历史影响。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第二,整顿吏治;第三,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安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帝(孝文帝)日…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如下图)。
(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孝文帝实行上述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3)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宜改姓元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改鲜卑姓为汉姓,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实改革的目的是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3)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4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关于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1)措施:官员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观点:孝文帝改革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阐述: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官员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革除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点睛】
此题应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为了便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官员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孝文帝改革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15 .北魏时期,孝文帝实行了改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1)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等。
(2)目的:巩固北魏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或巩固北魏的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北魏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意义则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6 .(2021原创)北魏孝文帝迁都于何处?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地点:洛阳。措施:讲汉语;穿汉服;与汉人贵族联姻。影响: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互相学习;各民族间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解析】
【分析】
【详解】

17 .简答题:
(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六个方面?意义是什么?
【答案】(1)迁都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第(1)问,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2)问,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向及历史意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其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8 .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迁到什么地方?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都城:洛阳。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94年,迁都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顺利实现了。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将都城迁往哪里?
(2)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有哪些?(两例即可)
(3)在今天我们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政策因此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洛阳。
(2)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不同意。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同意,从鲜卑族的立场上看,他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弱和鲜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在学习其它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迁都洛阳,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有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同意或不同意都可,只要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所以不同意上述观点。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项内容?假如同学甲是鲜卑族皇族拓跋氏的后代,该同学现在姓什么?
(3)除此之外,孝文帝还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4)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5)有人认为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1)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改鲜卑姓为汉姓;元。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不同意;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内容: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改鲜卑姓为汉姓。假如同学甲是鲜卑族皇族拓跋氏的后代,该同学现在姓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评价孝文帝改革,应该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点睛:抓住题眼“评价孝文帝改革”,是解题的关键;因为评价孝文帝改革,应该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