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改革家 王安石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改革家 王安石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安石
1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表明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故A正确;BCD与盛赞王安石不符,排除。故选择A。
2 .王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王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前后地主向政府缴纳的地税由少変多,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方田均税法清査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故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提高赋税征收标准,也没有向地主勒索,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地的分配,故D项排除。故答案为B。
3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4 .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飞机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爆竹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制作爆竹的原料是火药,所以这句诗中隐含的科技发明是火药,故选C;造纸术、飞机和指南针都与“爆竹声”没有关系,排除ABD。
5 .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展示的是王安石变法所处的时期,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属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故A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故B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市易法、保甲法;改革税赋,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新修水利;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改革科举、三舍法、贡举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等领域。经济方面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措施 D.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材料从经济方面和军事方面简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选项C正确;背景、目的和影响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7 .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缴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与之相关的措施是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为了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利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主要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缴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与之相关的措施是方田均税法,B项正确;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择B。
8 .1069 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 B.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单一
C.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D.变法维护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故C项正确;王安石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因此,A项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因此,B项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D项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不包括(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所学知,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都是经济领域的措施。保甲法是军事上的措施,保甲法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加强对百姓的管理。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ACD项正确,符合题意。
10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征兵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所有人家都要出钱给政府募人服役,即使单丁,女户本来不要募役的也要征收募役的费用,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君主权力
C.增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
“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大意是说国家运用权力控制货币或商品流通以开辟财源,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D正确;北宋初期通过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已经分散宰相权力,A排除;题干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没有体现加强君主权力或增强军事实力,BC排除。故选D。
12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只能解决眼前困难;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选项C正确;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与“募饥民修水利”,没有联系,排除B项;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13 .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下列不属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是
A.实行募役法 B.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C.实行保甲法 D.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富国方面的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方面的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法,在人才选拔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所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是制定法律,减省刑法,故选B项;A项、C项、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 .下面表格有助于我们了解王安石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经济上财政困难,军事上军队战斗力下降,而依据题干中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表可知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再到宋英宗年间,北宋财政收入逐渐下降,而支出日益增多,由此可见北宋这一时期面临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之一,A正确;题干揭示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B排除;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与题干不符,C排除;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题干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A。
15 .著名学者柏杨说:“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把一团乱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恶霸,硬是凝结成金钢。”王猛辅佐的政权是( )
A.前秦 B.北魏 C.东晋 D.东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皇帝苻坚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负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A正确;北魏、东晋、董伟不是王猛辅佐的政权,排除BCD。故选A。
16 .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监察御使张商英因上疏弹劾阻挠变法的枢密使文彦博,反“坐不实贬”,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受到反对派的阻挠及神宗的偏听偏信而未能实现。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弹劾阻挠变法……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未能实现……”可知,这体现出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故A符合题意;材料是说宋神宗冷落支持变法的人,故B不符合题意;宋神宗开始时支持王安石本人,故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 .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沿袭。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B.核心内容是扩大财源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仍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沿袭”可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扩大财源,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与题干信息“方田均税、免役、科举”不符,排除B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仍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
18 .宋太祖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9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失败原因。
【答案】背景:①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
作用:①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于1086年死去,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
作用:①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于1086年死去,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20 .
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王安石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实行变法的?
(2)请列举出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措施。
【答案】(1)1069,宋神宗
(2)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时间是1069年,是在宋神宗在位时实行变法的。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