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1 .1895年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和梁启超 B.康有为和谭嗣同
C.梁启超和谭嗣同 D.康有为和康广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符合题意;谭嗣同、康广仁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没有参加公车上书,BCD项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2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康有为受到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材料直接表明
A.变法期间康有为急于求成 B.康有为具备爱国主义精神
C.康有为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 D.康有为主张效仿日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可以看出,在变法期间,康有为想要在短期内达到变法的效果,体现了他急于求成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与爱国主义无关,也与是否有斗争的经验无关,排除BC项;材料只涉及到日本,并没有说要效仿日本,排除D项。故选A。
3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到: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由此可知( )
A.康有为主张设立共和体制 B.康有为认为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
C.康有为进行变法准备周密 D.康有为的建议是借鉴美国的经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关键词“宪法”“国会”“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保留君主的名权,但是君主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国会等手中,故B项符合题意。美国属于共和体制,因此A、D两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4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历史人物往往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能正确说明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的是( )
A.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B.张之洞 康有为 李大钊 孙中山
C.林则徐 孙中山 李鸿章 康有为 D.康有为 张之洞 孙中山 陈独秀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洋务运动失败后,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康有为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两次运动失败后,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近代与第三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故答案选A。
5 .康有为曾对光绪帝说:“泰西讲究三百年而治,日本实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康有为对戊戌变法的前景抱有幻想
B.光绪帝对戊戌变法的前景非常看好
C.康有为认为变法的时间越短越好
D.康有为很得光绪帝的信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吾中国国土之大”“变法三年”“富强可驾万国”可知,康有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是肯定的,他认为只要变法三年,中国就可以超越西方,变成世界强国,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顽固派的阻力过大,变法措施没有科学指导,因此,他对戊戌变法是抱有幻想的。B选项材料中光绪帝未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D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呈现的只有康有为对光绪帝承诺的一个美好的愿景,排除。故选A。
6 .下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之名前来参观。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与康有为有关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故选B。
7 .戊戌变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有( )
A.康有为、曾国藩 B.袁世凯、孙中山
C.梁启超、孙中山 D.康有为、梁启超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故选D。
8 .李鸿章曾打算捐银参加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李鸿章奉旨到广东挖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这说明:( )
A.李鸿章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B.李鸿章变法无门,便起歹心
C.李鸿章从洋务派变成维新派,又从维新派变成顽固派
D.李鸿章也想图变,但他毕竟还是清廷的奴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本题,A,B两项和题意无关,排除,C项本身是个顽固派,排除,D项是在当时的局势下,变革是大势所趋,连李鸿章这样的顽固派也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但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马上站在了清廷这边,疯狂的镇压维新派,这也暴露了他地主阶级反动的一面,所以本题选D。
考点:如何评价李鸿章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李鸿章从想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疯狂镇压维新派的转变过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看他的阶级属性,看他代表的阶级立场,代表什么阶级就会站在他代表的阶级立场上为其阶级而服务,同学们要有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9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的场景最有可能是
A.委任康有为为钦差大臣
B.深入了解变法内容
C.支持康有为同顽固派作斗争
D.听取有关《马关条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所学和图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可知,图中的场景是深入了解变法内容。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康有为主张进行变法,光绪帝通过康有为了解变法内容,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光绪帝没有委任康有为为钦差大臣,同顽固派作斗争的是洋务派,故A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指出:“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康有为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教育救国 C.变法图强 D.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变法,变法图强,C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教育救国不是康有为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天皇专制 D.封建专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学习日本治体,当时的日本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符合题意;民主共和制、天皇专制、封建专制与当时日本的政体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足以打破旧的罗网。不足以立新学,不足以使人们接受世界的新知识。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材料强调( )
A.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B.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解放 D.康有为首先把新学引入中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国人对过去、对古代的认识,伴随着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著作的出现,就必然地走向了解体”说明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解放,故C符合题意;材料认为打破旧的罗网,有利于接受世界的新知识,但没有强调西方文明才是救国之道,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排除B;材料无法证明把西学引入中国始于康有为,排除D。故选C。
13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A.谋求对现有制度的变革
B.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注定其会失败
D.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进行改良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通过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减少变法的阻力,并非是封建色彩浓厚,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14 .以下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
B.康有为、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杨深秀
C.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D.梁启超、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康广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政变的史实。“戊戌六君子”中没有康有为和梁启超,故选C。
15 .(2021原创)《百年中国》解说词:“毛泽东回忆说:《新青年》上,我很欣赏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一度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在毛泽东心中“陈独秀和胡适”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原因是( )
A.陈独秀和胡适的自身素养比康、梁要高很多
B.康有为、梁启超只主张改良主义而不赞成革命
C.民主科学的思想代表了此时中国前进的方向
D.《新青年》杂志比《时务报》等杂志销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我很欣赏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一度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代表了当时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
16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材料主要叙述了(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的过程
C.戊戌变法的影响 D.康有为的生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的情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发起了“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7 .1899年,康有为从美洲回国途经日本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有人遥指旌旗出,千古伤心过马关。”使康有为伤心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条约的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瑷珲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有关知识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ABD和日本无关,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18 .阅读材料:
材料 有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翁同酥、荣禄等。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请回答:
(1)你能说出戊戌变法之前“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的史实吗?请举出两例。
(2)康有为在阶级属性上属于哪一派?
(3)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
(4)改变“祖宗之法”失败以后,康有为的遭遇如何?
(5)通过康有为的遭遇,你有何感想?
【答案】(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资产阶级维新派。
(3)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等。
(4)被迫流亡国外。
(5)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些都证明了祖宗的土地都保不住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阶级属性上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为了变法,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刊发行,形成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皮衣,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瀛台,下令抓捕维新人士,康有为被迫流亡国外。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收到阻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9 .革命与改革
针对近代各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康有为于1898年上呈光绪帝御览了两份书稿。
材料一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1898年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材料二 “以日本明治之政为宪法……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
——1898年康有为《日本政变考》
问题
(1)简述康有为撰写两份书稿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2)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
(3)根据材料二,康有为肯定了日本维新的哪些内容?
(4)你如何看待康有为笔下的“革命与改革”之说?
【答案】(1)国内形势: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世界形势:19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为资本输出开展瓜分世界的斗争。
(2)法国革命由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民争祸”而引起。法国革命带来了社会动荡不安,流血斗争长期存在。
(3)政治上,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度。教育上,派遣留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4)①核心观点如下:康有为将自身的主张、理想投射于对法国革命以及日本改革两种不同模式的思考中。/康有为通过对革命与改革的相比较,欲借法国革命模式的弊端去力推、赞誉日本立宪模式的合理和进步意义。/康有为对日本模式多为赞美之词,也许并不客观全面,但仍不失为面临瓜分之祸时局下救亡图存的最合理选择,为维新变法指明了方向。/基于民族存亡之际,康有为对日本及法国模式的不同解读折射着先进知识分子对民族前程的有益思考和迫切的爱国诉求,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历程。②史实准确、③诠释评价视角新颖、逻辑顺畅、能个性化的表达。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1898年康有为《日本政变考》”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撰写两份书稿时的国内形势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世界形势是19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为资本输出开展瓜分世界的斗争。
(2)根据材料一“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可归纳出法国革命由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民争祸”而引起;根据“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可归纳出法国革命带来了社会动荡不安,流血斗争长期存在。
(3)根据材料二“以日本明治之政为宪法……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可归纳出政治上,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度;根据“多派游学以通新学”可归纳出教育上,派遣留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根据“改朔易服以易人心”可归纳出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4)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将自身的主张、理想投射于对法国革命以及日本改革两种不同模式的思考中。康有为通过对革命与改革的相比较,欲借法国革命模式的弊端去力推、赞誉日本立宪模式的合理和进步意义。康有为对日本模式多为赞美之词,也许并不客观全面,但仍不失为面临瓜分之祸时局下救亡图存的最合理选择,为维新变法指明了方向。基于民族存亡之际,康有为对日本及法国模式的不同解读折射着先进知识分子对民族前程的有益思考和迫切的爱国诉求,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历程。
20 .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错误
理由: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应是洋务派的主张;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师夷长技是洋务派的主张,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故题干判断正确,理由解释正确,充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