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
1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原因在于( )
A.隋炀帝完成国家统一 B.隋炀帝进行制度创新
C.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 D.隋炀帝密切中外交往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推进教育的发展,故B正确;隋文帝完成了国家统一,故排除A项;实行残暴统治属于无德,不是有功,故排除C项;隋炀帝在位时,中外交往不密切,故排除D项。故选B。
2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隋炀帝开凿了隋朝大运河
B.隋炀帝多次乘龙船巡游
C.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暴虐无道,滥用民力,导致失去民心,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 .下列不是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A.隋文帝厉行节俭 B.隋炀帝不恤民力
C.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厉行节俭,励精图治,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符合题意;隋炀帝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由于其残暴统治,隋二世而亡。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 .关于隋朝末年的史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隋炀帝即位→大运河开凿→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官吏反叛
B.大运河开凿→隋炀帝即位→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官吏反叛
C.大运河开凿→隋炀帝即位→各地官吏反叛→农民起义爆发
D.隋炀帝即位→农民起义爆发→大运河开凿→各地官吏反叛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后来各地官吏反叛,最终隋朝灭亡,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5 .隋炀帝开凿隋朝大运河的目的是:
A.隋炀帝为了看琼花
B.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C.隋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D.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是基于维护隋朝统治的目的,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考虑回答。
6 .一位同学在评价隋炀帝时,这样写道:“隋炀帝的一生有创举、多建树,也有暴政,致速亡。”可以看出,该同学对隋炀帝的评价
A.全面肯定 B.全面否定 C.一分为二 D.不置可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隋炀帝的一生有创举、多建树,也有暴政,致速亡,可以看出,该同学对隋炀帝的评价是辩证分析,一分为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一生有创举、多建树,如创立了科举制度,设置了进士科;修筑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当然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最终隋朝灭亡。C符合题意。故选C;ABD都不能充分表现对隋炀帝的评价,排除。
7 .隋炀帝时期,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便于隋炀帝南巡 D.结束分裂割据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时期,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中外文化交流与题干“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目的”无关;C项隋炀帝南巡是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但目的还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国家已经统一了,结束分裂割据与题干“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目的”无关。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中提到,隋炀帝“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隋炀帝下诏启动的是 ( )
A.修建长城 B.开通大运河 C.进行科举取士 D.研制指南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隋炀帝‘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B符合题意;修建长城,与隋炀帝无关,排除A;进行科举取士与题干“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不符,排除C;研制指南针是宋朝,与隋炀帝无关,排除D。故选B。
【点睛】
题干“隋炀帝‘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中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开通的时间、影响来解答此题。
9 .《百家讲坛》中蒙曼副教授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A.三游江都 B.三征高丽 C.营造东都洛阳 D.建立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全国,建立隋朝的是隋文帝,与“最差的谥号”不符,但是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如隋炀帝统治时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三游江都,故A不符合题意;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如隋炀帝统治时期,三征高丽,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如隋炀帝统治时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建东都洛阳,徭役繁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 .《百家讲坛》中蒙曼副教授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三游江都 B.三征高丽 C.营造东都洛阳 D.渡江灭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渡江灭陈,统一全国,和隋炀帝没有关系,所以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渡江灭陈,D项符合题意;三游江都,三征高丽,营造东都洛阳,这三项都和隋炀帝有关,造成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由此分析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四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隋炀帝又在三国东吴已有的运道基础上开凿江南河。该工程对巩固我国的统一,发展南北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文中隋炀帝兴修的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个组成部分,故A符合题意。B项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C项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水利工程;D项是汉武帝下令修建的水利工程,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题干的有效信息,例如“隋炀帝兴修的水利工程”,抓住这一限定词,分析四个选项中哪个是隋炀帝的成就,即符合答案,可以用排除法来逐一排除。
12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江苏省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成功入选,隋炀帝除了是有名的暴君,其实他对中国历史有很大贡献,下列事件与隋炀帝有关的是:
①开凿的大运河
②创立了科举制
③出现了贞观之治
④金成公主入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期间,开凿了大运河,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①②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③不符合题意。金成公主入藏是唐中宗统治期间,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 .李世民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最终导致隋炀帝成为桀、纣的原因是
A.营建无度 B.设立进士科 C.知人善任 D.开通大运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桀、纣都是亡国之君,最终导致隋炀帝成为桀、纣的原因是营建无度,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A符合题意;BCD项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故选择A。
14 .李世民评价隋炀帝时写道:“隋炀帝…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身戮国灭,为天下笑”。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B.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C.在他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故A与隋炀帝无关,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故B关于隋炀帝的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隋炀帝统治时期,封建社会未达到鼎盛。故C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不正确,不符合题意;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故D与隋炀帝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故B项正确;AC和题意无关,排除;隋炀帝修筑长城和抵御匈奴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16 .大型电视纪录片《科举》以宽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革存废。下列内容中,在这一纪录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东晋:官员正在发布考试选拔官员的公告 B.隋文帝:官员正在考场进行监考
C.隋炀帝:一些考生正在观看成绩榜 D.隋炀帝:一名进士朝见隋炀帝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时创立科举制,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CD符合科举场景,东晋时以家世门第选拔官员,A项错误,由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7 .有人说,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这段话中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北方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大运河正是为适应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需要,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故A项正确;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与该题无关,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发生的农民大起义大多是在山东、河南,而并非在南方,故排除C项;民族融合的高潮并非出现在隋朝时期,故排除D项。故答案为A。
18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下列结论中最准确的是
A.隋炀帝暴政 B.大运河开通 C.农民起义爆发 D.隋炀帝被部将杀死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在起义军的打击下趋于瓦解,A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加强南北沟通,B排除;农民起义爆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C排除;隋炀帝被部将杀死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排除。故选择A。
19 .背景:隋炀帝的_____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灭亡: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被判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答案】 残暴 618 江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徭役沉重;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役繁重;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判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故答案为:残暴;618;江都。
20 .隋朝建立于哪一年?隋炀帝在位期间,为加强南北交通采取了什么措施?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在其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雷塘”的下场?
【答案】时间:581年。原因:好大喜功;昏庸无道;徭役赋税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教训:统治者要施仁政、德政;要体恤民力,体察民意;要勤俭节约,以德治国;要发展社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略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