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汉武帝(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汉武帝(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武帝
1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强硬 B.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无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胜利。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力的强盛。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你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汉武帝有一次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后来,董仲舒的墓被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你认为理由是( )
A.董仲舒是汉武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
B.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特好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点。董仲舒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
3 .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国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D.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汉武帝一改过去的“和亲”政策,对匈奴采取攻势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故选C。
考点: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汉朝时与匈奴间的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力是否强盛 。
4 .下面关于西汉皇帝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B.汉高祖﹣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C.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
D.汉文帝﹣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
【答案】A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是刘邦,公元前202﹣公元前194年在位9年,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公元前140年在位16年,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54年,故选A。
5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材料中没有体现的一项是
A.汉武帝以武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汉武帝提倡节俭
C.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D.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班固的评价是: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和文、景二帝一般提倡节俭,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关于用武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不改文、景之恭俭”,可见,汉武帝提倡节俭,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武帝之雄才大略”,可见,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可见,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D.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熟悉的进行排除。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文帝和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的经济逐步恢复,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7 .对比学习法是学习历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同学在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点时总结了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结束分裂状态实现了全国统一
B.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C.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重大举措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某些举措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而汉武帝没有结束分裂状态,汉武帝继位时已经完成全国统一,A项不是两者的相同点,A项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都巩固中央集权,B项是两者的相同点,B项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的郡县制度、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C项是两者的相同点,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 )
A.西汉王朝的史实 B.从战国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C.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D.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排除。故此题选D。
9 .2005年元月,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对汉武帝的褒贬也各有微词。通过对本学期历史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汉武帝的。请简述对汉武帝的评价。
【答案】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是西汉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在思想上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采用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强化监察制度。军事上打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的政绩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但是,他出击匈奴,大肆征兵、征税,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意同也可)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如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是西汉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在思想上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采用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强化监察制度。军事上打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的政绩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但是,他出击匈奴,大肆征兵、征税,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等。
10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将领?
秦始皇:_______汉武帝(一位即可):_________
【答案】蒙恬,霍去病。
【解析】
【详解】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进行抵御匈奴的进攻;汉武帝时期,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1 .历史上常常是“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根据提示说出他们都采取什么措施吗?
(1)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始皇汉武帝
(2)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面秦始皇汉武帝
(3)在经济方面秦始皇汉武帝
(4)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秦始皇实行汉武帝实行
(5)在军事方面,秦始皇汉武帝
【答案】(1)秦始皇,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汉武帝,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设立外朝,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打击地方豪富,颁布“推恩令”。
(3)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汉武帝,把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
(4)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扩展疆域。汉武帝,征匈奴,解除对汉朝的威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设立外朝,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面,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面,打击地方豪富,颁布“推恩令”。
(3)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把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
(4)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焚书坑儒”。汉武帝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军事方面,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扩展疆域。汉武帝在军事方面,征匈奴,解除对汉朝的威胁。
12 .西汉建立后,定都于何处?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答案】都城:长安。措施:颁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关系: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3 .为防止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办法?汉武帝在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即位后所采取的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措施: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营、官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答出两点即可);思想文化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防止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的是推恩令以削弱王国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营、官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则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 .人们常用“雄才大略”来赞扬汉武帝,请结合相关史实评价汉武帝
【答案】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监督京师与地方官员。
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治;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
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但是他也大权独揽,长年与匈奴战争造成巨大的损失,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他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皇帝之一。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从“功”、“过”两方面评价汉武帝即可。如:汉武帝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监督京师与地方官员。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治;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
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但是他也大权独揽,长年与匈奴战争造成巨大的损失,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他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皇帝之一。
【点睛】
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从“功”、“过”两方面评价。
15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权力,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
(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采取哪一措施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写出其中一项)
(4)汉武帝派哪两位大将抗击匈奴,守卫北部边疆的安全
(5)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何影响
【答案】(1)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4)卫青;霍去病
(5)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面对郡国并行制推行中遇到的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削弱诸侯的势力。
(2)根据所学董仲舒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根据所学主要从铸币和盐铁官营这两个方面概括。具体可得出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方面。
(4)根据所学卫青与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大将。
(5)根据所学可得出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言之有理即可。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学们现在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后也要像汉武帝那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汉武帝的有关知识。
请回答:
(1)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武帝采取此项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2)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一项建议?
(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什么钱币?
(4)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6)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什么时期?
【答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推恩令”;
(3)五铢钱;
(4)地方设刺史;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鼎盛。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取此项措施把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7 .阅读下列材料:《汉武帝的烦恼》
烦恼一:
(1)面对学派众多、思想杂乱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他的主张是什么?
烦恼二: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已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为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烦恼三:当时京城的某些官员和皇族经常做违法犯纪的事情,封国势力的削弱使郡国的实力逐渐增强,这些都使汉武帝不安起来。
(3)汉武帝是怎样做到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的呢?
(4)汉武帝采取了上述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3)建立刺史制度
(4)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学派众多、思想杂乱的问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他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的。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了上述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8 .
材料一:
材料二:
(1)汉武帝即位的时候,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阅读材料一,汉武帝选取哪一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接受的是哪位大臣的建议?
(2)为了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结合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儒家 董仲舒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把五经编入教材
(3)实施推恩令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选取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接受的是董仲舒的建议。
(2)根据材料二“汉代讲学图”“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力。
【点睛】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观察材料一图片,汉武帝与儒家、法家和道家询问治国方法,可以获取他接受的是董仲舒的建议的信息。根据材料二“汉代讲学图”“儒家经典”,可以获取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的信息。第三问关键是抓住材料“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可以获取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19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1)为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采纳谁的什么建议,起到什么作用?
(2)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谁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达到什么地位?
(3)为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在长安设立的最高学府是?
(4)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什么钱?
【答案】
(1)主父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3)太学
(4)五铢钱
【解析】
试题分析:(1)为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他们为候。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的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与朝廷对抗,纷纷上交兵权和土地。于是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3)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者是三官钱,为汉武帝时期唯一合法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一直沿用到隋朝。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0 .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处境越来越差。武帝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战,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从此,汉武帝将注意力集中到恢复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过去了。所以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对此你怎么看?课下搜集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对汉武帝做出评价。
【答案】汉武帝连年征战,奢侈迷信,施用酷刑,重用醋束,以致爆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这与秦末统治相似,所以汉武帝有“亡秦立夫”。但汉武帝认识到统治危机,承认过失,停止暴政,采取措施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使统治稳定,所以“无亡案之祸”。评价:汉武帝统治前期,残暴奢侈,暴露出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弊端。但他及时改正,为稳定统治采取措施,调整统治政策,说明他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功大于过,是一位明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汉武帝的史实。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是因为汉武帝连年征战,奢侈迷信,施用酷刑,重用醋束,以致爆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这与秦末统治相似,所以汉武帝有“亡秦立夫”。但汉武帝认识到统治危机,承认过失,停止暴政,采取措施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使统治稳定,所以“无亡案之祸”。评价汉武帝:汉武帝统治前期,残暴奢侈,暴露出封建皇帝专制统治的弊端。但他及时改正,为稳定统治采取措施,调整统治政策,说明他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功大于过,是一位明君。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