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乾隆皇帝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 帝王系列 乾隆皇帝 (中国)-初中历史名人系列 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乾隆皇帝
1 .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它们表明
A.分裂割据不得人心 B.维护国家统一是朝廷的职责
C.乾隆帝民族政策的作用 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历史知识的理解。A选项,大小和卓叛乱的失败表明分裂割据不得人心,而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正好说明维护国家统一,故排除。B选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朝廷的职责,而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自发的行为,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积极意义,不是朝廷的行为,故排除。C选项,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乾隆帝民族政策对他们的吸引作用,大小和卓的叛乱不能说明乾隆帝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故排除。故选D。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本题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历史知识的理解。涉及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两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筛选、辨别,难度相比之下较大。
2 .清大臣胡中藻写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乾隆帝旨在
A.惩治官员贪污腐化
B.加强思想领域控制
C.纠正诗文浮夸之风
D.维护清朝民族团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胡中藻因“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获罪,说明清朝大兴文字狱,即统治者故意从知识分子的著作中摘取字句,挑剔过错,罗织成罪。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是为了加强思想领域控制,以维护专制统治,B符合题意。实行文字狱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思想控制,A不符合题意。文字狱实行的目的与纠正诗文浮夸之风无关,C不符合题意。文字狱的实行与维护清朝民族团结无关,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文字狱的内容和危害。
3 .1771年9月,乾隆帝在承德接见渥巴锡,并赏赐大批牲畜、米麦、布匹等物资。渥巴锡得到乾隆帝赏赐的主要原因是
A.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B.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成功收复了台湾
D.抗击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由此可知,渥巴锡得到乾隆帝赏赐的主要原因是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故B符合题意;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击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渥巴锡的事迹,认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属于反抗沙俄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壮举,这是渥巴锡得到乾隆帝赏赐的主要原因。
4 .内阁大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乾隆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严格控制知识分子 B.摧残思想和文化
C.调整政策的需要 D.加强封建专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文字狱。为了加强封建专制,清朝实行文字狱。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 .乾隆帝亲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 )
A.满族 B.藏族 C.回族 D.蒙古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须弥福寿庙是乾隆帝为班禅六世修建的。顺治皇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历代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反映了藏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故B符合题意;满族、回族、蒙古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须弥福寿庙”是解题的关键,须弥福寿庙是乾隆帝为班禅六世修建的,反映了藏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
6 .康熙帝、乾隆帝时期,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的城市是
A.无锡
B.南京
C.广州
D.松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南京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南京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和杭州,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所以答案选B。
7 .乾隆帝时,清朝设置的伊犁将军管辖的是
A.西藏 B.蒙古 C.新疆 D.青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一历史知识的识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二子目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据此可以判断选C项。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一历史知识的识记。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还可以考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意义。
8 .下列示意图中,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的地理方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克师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按地理方位,B正确;A是东北地区,清朝进行雅克萨战争,排除;C东南地区,清政府设立台湾府,排除;D南方地区,清政府设立琼州府,管辖海南岛、南海诸岛。排除;故选B。
9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前四位分别是康熙帝(61年)、乾隆帝(60年)、辽道宗(56年)、汉武帝(54年)。下列关于这四位皇帝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康熙帝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乾隆帝设立军机处
C.辽道宗建立契丹国
D.汉武帝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可见BCD错误,所以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0 .清朝乾隆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同时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上述规定
A.有利于监察官员 B.体现出军机处官员素质低
C.确保政令保密性 D.说明乾隆帝的疑心比较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窺探”“严加处理”,说明军机处的设置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军机处不属于监察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中听差素质差,不等于官员素质差,故B不符合题意;D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下列属于乾隆帝巩固边疆的举措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B正确;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AD排除;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在康熙时期,C排除。故选B。
12 .乾隆帝对于崇奉孔孟程朱的知识分子而言,是天子、皇帝,自然也是君是父;对于满族而言,他是八旗的旗主家主;对于蒙古外藩部落而言,他是大可汗;对于西藏而言,他是至上文殊大皇帝,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乾隆帝的多元身份反映出清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D.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乾隆帝对于崇奉孔孟程朱的知识分子而言,是天子、皇帝”,可知乾隆帝运用儒家思想进行治国;由“满族而言,他是八旗的旗主家主;对于蒙古外藩部落而言,他是大可汗;对于西藏而言,他是至上文殊大皇帝,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可知乾隆帝采取灵活措施加强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因此材料体现乾隆帝的多元身份,反映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选项A符合题意;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与“崇奉孔孟程朱的知识分子而言,是天子、皇帝,自然也是君是父”内容不符,C排除;宗教政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A。
13 .清朝乾隆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同时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上述规定(  )
A.有利于监察官员 B.体现出军机处官员素质低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说明乾隆帝的疑心比较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严加处理”,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军机处不属于监察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军机处中的听差素质差,不等于官员素质差,故B不符合题意;乾隆帝的疑心比较重并非材料反映的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 .乾隆帝亲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 )
A.满族 B.藏族 C.回族 D.蒙古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班禅六世前来朝觐,”“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政府与藏族的关系。所以答案选B
15 .清朝前期入关统治中原的皇帝有
①皇太极
②顺治帝
③康熙帝
④雍正帝
⑤乾隆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入关统治中原,第一个皇帝是顺治,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均是,故C符合题意。皇太极是入关前的清朝皇帝,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列举清乾隆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
【答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二子目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第三子目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内容后,进行总结归纳,不难得出结论。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与乾隆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的史实。
17 .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新疆行省,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答案】错误:新疆行省 改正:伊犁将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管辖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整个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广大新疆地区,并在那里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 .乾隆帝时平定回部贵族_______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_______将军,管辖包括_______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答案】大小和卓 伊犁将军 巴尔喀什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一知识点的识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二子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原话:“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考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一知识点的识记。
19 .清初的______会议,到乾隆帝时撤销。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我国
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议政王大臣 军机处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讲述了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到乾隆帝时撤销。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0 .______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乾隆帝时期,设置__________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西汉 金瓶掣签
【解析】
【分析】
【详解】

(
1
)
同课章节目录